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多发性疣状等隆起为特征的慢性胃炎,病因与Hp感染、免疫、饮食、药物及其他因素有关,有腹痛、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不同人群表现和预后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与疣状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Hp可通过其产生的毒素和酶等物质,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疣状病变。例如,有研究发现,多数疣状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测到Hp感染,且根除Hp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疣状病变可改善。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的发病过程。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组织,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
3.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或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粗糙食物等,可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疣状胃炎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酗酒者胃黏膜损伤的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4.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疣状胃炎。
5.其他因素: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疣状胃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的有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例如,患者可能感觉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或者进食后一段时间仍有胃部胀满不适,伴有恶心,偶尔出现呕吐。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反酸、嗳气等症状。
2.体征:多数患者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三、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主要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出现多发性疣状、结节状或痘疹状隆起,直径多为0.5-1.0cm,中央可见脐样凹陷,凹陷表面常有糜烂或白苔覆盖。通过胃镜还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2.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显示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有无Hp感染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例如,病理下可见胃黏膜上皮增生,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
四、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如果患者存在Hp感染,需进行根除Hp治疗。目前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14天。
去除诱因: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酗酒、吸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2.对症治疗
缓解腹痛:如果患者腹痛明显,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其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腹痛症状。
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对于有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症状。
五、预后
多数疣状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迁延不愈,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而且,疣状胃炎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相对较低。患者的预后还与是否及时去除病因、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有关。例如,及时根除Hp感染,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并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疣状胃炎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谨慎;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病情可能有一定特点;长期吸烟、饮酒或有家族胃部疾病史的人群,患疣状胃炎后需更加重视治疗和随访。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相对较少患疣状胃炎,但如果患病,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