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B超表现包括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两方面。二维超声可见宫腔内边界清晰的异常回声团,与子宫肌层边界清晰,形态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部分息肉内部有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可通过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阻力指数,良性息肉阻力指数多在0.5-0.7,最终确诊需结合病理检查。
一、二维超声表现
1.宫腔内异常回声团
通常表现为子宫腔内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高回声团块较为常见,其内部回声多均匀。例如,在经阴道超声检查中,可清晰显示宫腔内的息肉形态,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息肉可能仅数毫米,大的息肉可占据部分宫腔甚至突出于宫颈口外。
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相关,超声下其形态可能相对规则;而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鉴别良恶性,但超声仍可初步提示宫腔内异常团块的存在。
2.息肉与子宫肌层的边界
息肉与子宫肌层之间有清晰的边界,这是因为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有相对独立的包膜或边界。例如,经阴道二维超声可清晰分辨息肉团块与子宫肌层的分界,这种边界清晰的特点有助于与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其他宫腔内病变相鉴别。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状态,进而影响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表现。有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史的女性,进行B超检查时,需要将用药史告知医生,以便综合判断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表现与用药的关系。
3.息肉的形态
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边界更规则,而不规则形的息肉可能边缘不整齐。例如,部分子宫内膜息肉呈细长的蒂状,蒂部连接于宫腔内膜,息肉主体位于宫腔内;也有广基的息肉,直接附着于宫腔内膜表面。
对于有既往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的女性,再次进行B超检查时,需要关注息肉形态的变化情况。如果息肉形态较前发生明显改变,如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变得不规则等,需要警惕恶变的可能,尤其是有长期雌激素刺激病史(如无排卵性月经等)的女性。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1.血流情况
部分子宫内膜息肉内部可探及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显示的血流信号反映了息肉的血供情况。一般来说,良性的子宫内膜息肉血供相对较少,表现为少量点状或短棒状血流;而恶性病变的血供通常较为丰富,可能出现丰富的血流信号。
不同年龄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血流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血流信号可能相对更不丰富,而绝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如果出现血流信号增多,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不良病变。生活方式中,肥胖、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影响激素代谢,进而影响子宫内膜息肉的血流情况,肥胖女性进行B超检查时,其子宫内膜息肉的血流评估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肥胖可能干扰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同时肥胖相关的代谢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及血流情况有关。
2.血流阻力指数
通过脉冲多普勒可测量息肉内血流的阻力指数(RI)。一般良性子宫内膜息肉的血流阻力指数相对较高,多在0.5-0.7之间;而恶性病变的血流阻力指数较低,可能低于0.5。但这只是一个参考指标,需要结合其他超声表现及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有妇科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子宫内膜增生等病史,进行子宫内膜息肉B超检查时,测量血流阻力指数等指标对于鉴别息肉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既往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史的女性,其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评估血流阻力指数时,需要更仔细地分析结果,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总之,子宫内膜息肉的B超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二维超声观察息肉的形态、与子宫肌层的边界等,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情况,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