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类型,由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致脑动脉管腔狭窄等,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神经症状。其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等,诊断结合病史、表现及影像,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溶栓、抗血小板、神经保护及康复等,预防要控基础病、改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症状和体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动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导致血管壁病变。
(二)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如血小板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当血压过低、血流速度过于缓慢时,脑部供血量不足,易诱发脑血栓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不同血管闭塞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颈内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中老年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等因素使其更易患脑血栓形成。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血管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男性发病略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风险,从而增加脑血栓形成几率。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管病变基础更严重,脑血栓形成风险更高。
四、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内一般无明显改变,24小时后梗死区呈低密度灶。
头颅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病灶,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二)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闭塞部位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情况,辅助判断血管狭窄等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等)、临床表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鉴别。脑出血多有血压突然升高、头痛、呕吐等表现,头颅CT可鉴别;脑栓塞多有心脏等来源的栓子来源,发病更急等特点,可通过病史、影像学等鉴别。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二)溶栓治疗
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四)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保护神经细胞。
(五)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等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考虑老年人康复耐受性等,女性康复同样要注重循序渐进等。
七、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
(二)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
(三)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情况,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