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是罕见的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可通过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腹腔淋巴瘤、肠道肿瘤鉴别,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肠系膜脂肪组织的坏死、慢性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伤、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药物等。有研究推测可能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慢性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或脐周,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刺激肠系膜神经有关。
2.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包块,这是由于肠系膜脂肪组织增生形成肿块所致。包块的大小不一,质地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而异,一般边界不清。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多为低热,体重减轻与慢性炎症消耗等因素有关。
四、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肠系膜增厚、脂肪回声异常等改变,有助于初步筛查,但对于一些细微病变的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CT检查: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重要手段。典型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可见网格状、条索状或片状的软组织密度影,肠系膜血管可被包裹,肠管可能有受压移位等表现。通过CT检查可以较清晰地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好地显示肠系膜病变的细节,有助于与其他肠系膜疾病相鉴别。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轻度升高、血沉增快等炎症指标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体内的炎症状态,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镜下可见肠系膜脂肪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典型病理改变。
2.鉴别诊断
腹腔淋巴瘤:腹腔淋巴瘤也可出现腹部包块、腹痛等表现,但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与肠系膜脂膜炎不同,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鉴别。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也可能导致腹部包块、腹痛等症状,通过CT、肠镜等检查结合病理可与肠系膜脂膜炎鉴别。
六、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监测病情变化。因为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较为稳定,不会进行性加重。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症治疗,但药物治疗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3.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梗阻、切除病变组织等,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肠系膜脂膜炎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选择检查方法时要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利弊。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的耐受性。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避免与基础疾病的治疗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情况对病情的影响。如果在妊娠期间发现肠系膜脂膜炎,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既要考虑控制病情,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