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在情绪方面持续低落、焦虑不安;认知方面注意力难集中、自我评价降低;行为方面活动减少、睡眠障碍;对婴儿照顾则表现为照顾能力受限、与婴儿互动减少,产妇需关注自身身心状态,家人给予支持,高危产妇加强监测预防,及时干预保障产妇和婴儿身心健康。
焦虑不安:患者还会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可能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等。有研究发现,约5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焦虑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对婴儿的照顾能力。
认知方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患者在认知功能上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在照顾婴儿或进行日常活动时,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在给婴儿喂奶时,容易分心,忘记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抑郁症影响了大脑的神经认知功能,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注意力的维持受到干扰。相关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测试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产妇,约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问题。
自我评价降低:患者往往会过度贬低自己,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觉得自己作为母亲不够称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无法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发展。例如,会反复自责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没有给婴儿提供足够好的生活条件等。这种自我评价降低的认知偏差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较为普遍,约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评价降低现象,这与产后女性面临角色转变的压力以及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行为方面
活动减少:患者的日常活动明显减少,表现为行动迟缓、懒散。可能长时间躺在床上,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对以往喜欢的运动、娱乐等也提不起兴趣。一般来说,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活动量较正常产妇减少约30%-50%,这是由于情绪低落和认知改变导致的动力缺乏。例如,原本喜欢散步的产妇可能在产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意出门散步,生活变得较为被动。
睡眠障碍:睡眠问题较为常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以及早醒等。约7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睡眠障碍与产后体内激素变化、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睡眠中枢的功能,而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情绪也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比如患者可能在夜间频繁醒来,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极差,影响照顾婴儿和自身的身体健康。
对婴儿照顾的影响方面
照顾能力受限:由于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患者在照顾婴儿时会出现能力受限的情况。例如,可能不能及时察觉婴儿的饥饿、不适等信号,或者在给婴儿洗澡、换尿布等日常照顾环节出现疏忽。这是因为患者自身的身心状态不佳,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婴儿的照顾中。研究发现,约4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在婴儿照顾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下降问题,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婴儿的营养摄入可能不规律、卫生状况可能较差等。
与婴儿互动减少:患者与婴儿的互动也会相应减少,表现为对婴儿的关注度降低,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比如很少与婴儿进行眼神对视、微笑互动等。产后抑郁症患者与婴儿的互动频率较正常产妇减少约50%以上,这不利于婴儿的情感发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婴儿在早期需要通过与母亲的积极互动来建立安全感和情感连接,而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互动减少可能会影响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婴儿出现情绪不稳定、认知发展迟缓等问题。
对于产妇来说,产后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心状态,家人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一旦发现有类似产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保障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既往有抑郁病史、产后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等情况,更要加强监测和预防,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的症状特征,以便及时干预,降低产后抑郁症对产妇和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