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多发性胃息肉需先明确其性质,区分腺瘤性与非腺瘤性等,依息肉大小等选内镜下治疗为主的方式,术后定期胃镜复查,同时通过调整饮食(规律、多吃维生、少刺激性、戒烟限酒)和保持良好心态来辅助病情控制与预防复发。
一、明确多发性胃息肉的性质
1.区分腺瘤性与非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非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通过胃镜下取病理活检来明确息肉性质是关键。不同年龄人群患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可能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患腺瘤性息肉的几率有上升趋势。例如,中老年人群相对更需关注息肉恶变风险的评估。
2.依据息肉大小等情况判断
息肉大小也是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较大的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等情况)恶变可能性相对更高。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多发性胃息肉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因为这类人群本身患胃肠道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较高。
二、治疗方式的选择
1.内镜下治疗为主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对于较小的多发性胃息肉,内镜下切除是常用方法。例如,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或有蒂息肉,可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这种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不同年龄患者,内镜下治疗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而成人相对耐受性稍好,但也需根据个体身体状况评估。生活方式方面,治疗前需患者禁食一定时间,以保证内镜操作视野清晰,治疗后需注意饮食调整,初期一般建议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利于胃黏膜修复。
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部分多发性胃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等,需评估手术风险,因为高频电凝可能对心脏电生理产生一定影响,需在术前与相关科室会诊,评估能否耐受该治疗。
三、术后随访
1.定期胃镜复查
即使进行了内镜下息肉切除,也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一般建议术后短期内(如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以观察胃黏膜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复查间隔可能相对更短,如每6-12个月复查一次。不同年龄患者复查频率可能有调整,儿童患者由于息肉复发等情况相对少见,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遵循医嘱复查,而成人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严格按照复查计划进行。生活方式方面,复查前患者需做好胃肠道准备,如禁食等,以保证胃镜检查的顺利进行。病史方面,有过胃息肉切除史的患者,在复查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治疗情况等,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四、生活方式调整辅助
1.饮食方面
规律饮食:保持一日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规律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儿童应定时进食,避免吃过多零食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橙子等),维生素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维护胃肠道健康。减少辛辣、油腻、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复发或恶变的风险。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建议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度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功能,不利于胃息肉治疗后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
2.保持良好心态
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同年龄人群缓解压力的方式不同,年轻人可以通过运动、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冥想、太极拳等方式。例如,老年人通过打太极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舒缓心情,对胃部健康有积极意义。心理状态对胃肠道疾病的影响是双向的,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胃肠道的修复和预防疾病复发。
总之,得了多发性胃息肉后,首先要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然后根据息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后严格随访,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辅助病情的控制和预防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