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选择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消毒、麻醉、摘除息肉)、术后处理(创面处理、预防感染、休息与注意事项、病理结果随访),术前要完善检查、选合适时间,术中消毒麻醉后摘除息肉,术后要注意创面、防感染、休息观察等及关注病理结果。
一、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初步了解宫颈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是否有性生活史等因素,检查方式和重点会有一定差异,比如未婚女性一般不进行阴道内诊,而是通过肛门指诊等方式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判断患者凝血状态,因为手术可能会有少量出血,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凝血障碍相关疾病,会更加重视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阴道分泌物检查:排查是否有阴道炎等妇科炎症。如果存在阴道炎,需要先治疗炎症,再考虑手术,否则可能导致炎症扩散等不良后果。
2.手术时间选择
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手术,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手术相对安全,出血少,且能减少宫腔感染的机会。对于特殊情况,如阴道不规则出血且怀疑宫颈息肉导致出血的患者,不受月经周期限制,但也需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情况。
二、手术操作过程
1.消毒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包括外阴、阴道周围及宫颈等部位,确保手术区域无菌,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2.麻醉
局部麻醉:对于大多数宫颈息肉手术,可采用局部麻醉,常用的是宫颈局部浸润麻醉。通过向宫颈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觉不到明显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等问题,局部麻醉可能需要更加谨慎操作,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程度等情况。
全身麻醉:对于精神过度紧张、不能配合局部麻醉的患者,或者息肉较大、操作复杂等情况,可能会采用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如呼吸抑制等,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全身麻醉。
3.息肉摘除
用血管钳夹持息肉:医生用血管钳夹住宫颈息肉的蒂部,根据息肉蒂部的粗细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钳。如果息肉蒂部较细,可直接夹持蒂部进行摘除;如果蒂部较粗,可能需要先进行适当处理。
摘除息肉:沿着血管钳的方向将息肉完整摘除,对于有蒂的息肉,一般可以完整取下。如果息肉基底较宽,可能需要用手术剪等器械进行修剪等操作。摘除的息肉要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三、术后处理
1.创面处理
对于宫颈创面,可能会用纱布压迫止血等处理。如果创面有出血倾向,会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粉等局部止血药物。
2.预防感染
抗生素使用:一般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术前有阴道炎未治愈等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3.休息与注意事项
休息:患者术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1-2天,但具体休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而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影响创面恢复。
阴道出血观察: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持续1-2天,量少于月经量。要告知患者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如果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者出血时间超过1周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诊。
禁止性生活及盆浴:术后1-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防止细菌感染,影响宫颈创面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的性生活恢复时间需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而定,对于青春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要更加严格遵守禁止性生活和盆浴的时间要求,以保障宫颈正常恢复。
4.病理结果随访
患者要关注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病理结果提示有异常情况,如息肉恶变等,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对于不同病理结果的患者,后续的处理方案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