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感染)、饮食因素(食物变质、饮食不规律或过量)、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过敏因素)。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侵入人体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呕吐等肠胃炎症状。
2.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爆发性感染,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导致急性肠胃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急性肠胃炎。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变质的蔬菜等)是大肠杆菌传播的常见途径,儿童由于饮食卫生意识相对较弱,较易感染。
2.沙门氏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奶类等)传播。沙门氏菌进入人体肠道后,在肠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导致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他们的免疫力可能相对较低。
3.志贺氏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也可引起急性肠胃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志贺氏菌感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引起炎症、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各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感染风险更高。
二、饮食因素
(一)食物变质
食用了变质的食物,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例如,变质的肉类可能滋生大量细菌,食用后这些细菌及其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急性肠胃炎,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因食用变质食物而发病,尤其是不注意食物保存、食用过期食物的人群。
(二)饮食不规律或过量
1.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暴饮暴食后又过度饥饿等,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例如,长期不吃早餐或晚餐过饱,都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增加急性肠胃炎的发病风险,各年龄人群均可因饮食不规律发病,尤其是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不规律的人群。
2.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大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例如,大量吃辣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过量食用生冷食物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因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病,尤其是喜好刺激性饮食的人群。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量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等,进而引发急性肠胃炎,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因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这类药物,也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但相对老年人风险较低。
(二)环境因素
寒冷的环境刺激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功能。例如,在寒冷季节,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道血管收缩,蠕动加快,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各年龄人群均可因环境寒冷而发病,尤其是体质较弱、不注意保暖的人群。
(三)过敏因素
个别人群可能对某些食物、花粉等过敏,当接触或食用过敏原后,胃肠道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对海鲜过敏的人食用海鲜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过敏因素发病,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