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有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有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有脑实质损害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精神症状;还有其他相关症状,如眼底改变、睡眠障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对各症状有影响。
头晕:较为常见,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有关,尤其在体位变化时更易出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一般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发生头晕的风险相对越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可能加重脑动脉硬化,进而增加头晕发生的可能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动脉硬化进展往往更快,头晕症状可能更频繁。
头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脑动脉硬化引起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是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儿童来说,较少出现脑动脉硬化相关头痛,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基础上合并动脉硬化,也可能出现。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稳定性,使头痛症状相对更易出现。
记忆力减退:早期多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如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远记忆力减退。年龄增长本身是脑动脉硬化的一个相关因素,年龄越大,脑动脉硬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的概率越高。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从而加重记忆力减退。有脑动脉硬化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发生记忆力减退的风险可能增加。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这与脑动脉硬化影响脑部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传导和信息处理能力减弱有关。年轻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熬夜等状态,会促进脑动脉硬化发展,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老年人群脑动脉硬化本身是生理性退变加速的表现,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
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表现为单眼一过性黑矇,这是由于视网膜动脉缺血所致;也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常见于单侧上肢或下肢,严重时可影响行走;还可能有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流利、找词困难等。不同年龄患者TIA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发生TIA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病变等特殊情况有关。中青年人群如果有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能增加血液高凝状态,促进TIA发生。老年人群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血压波动等易诱发TIA。
脑实质损害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全面下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计算力等多方面障碍。对于患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随着时间推移,认知功能障碍可能逐渐从轻度发展为中度、重度。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脑动脉硬化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进展可能相对更快。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风险相对更高。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易激动、抑郁等;也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这与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额叶、颞叶等相关区域的神经功能有关。老年人脑动脉硬化时,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精神症状。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其他相关症状
眼底改变: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等。这是因为脑动脉硬化往往与全身动脉硬化相关,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到的血管。不同年龄人群眼底改变程度与脑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相关,年龄越大,动脉硬化越明显,眼底改变可能越显著。患有高血压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眼底改变往往更为明显。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脑动脉硬化导致脑部供血供氧异常,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干扰睡眠调节机制。中青年脑动脉硬化患者如果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睡眠障碍可能更突出;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本身神经功能衰退,睡眠障碍相对更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