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类型,由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脑动脉管腔狭窄等引发,中老年人多发,有相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结合特点及检查,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有一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康复等治疗原则,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治疗TIA来预防。
一、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病,二者相互促进。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导致血管壁病变,使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纤维素等物质易于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
(二)血液成分改变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当血压过低、心脏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时,可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发血栓形成。
三、病理生理
血栓形成后,相应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可出现软化灶。随着时间推移,坏死组织被吸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
(二)不同血管闭塞的表现
1.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2.大脑前动脉闭塞:近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单瘫,可伴有小便失禁;皮层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等。
3.大脑后动脉闭塞:主要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为主,还可出现同向性偏盲、失语等。
4.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循环衰竭等。
五、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内一般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
2.头颅MRI: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DWI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敏感性很高,可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缺血病变。
3.脑血管造影:可明确闭塞的血管,但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二)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及评估病情。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相鉴别。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头颅CT可鉴别;脑栓塞起病急骤,常有心脏病史,头颅CT等检查也可协助鉴别。
七、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包括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二)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可使血栓溶解,恢复血流。
(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四)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五)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八、预防
(一)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二)定期体检
对于有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三)治疗TIA
及时治疗TIA,可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