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超声检查包括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其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涉及子宫大小形态(多增大呈球形或不规则)、肌层回声(弥漫型为弥漫不均低或等回声,局限型为局限性不均质回声团伴小囊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病灶处有点状或短棒状低速低阻血流)、后壁受累情况(常累及后壁且增厚明显),超声诊断具无创简便等价值但也有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有漏诊率及主观性强等局限性。
一、超声检查方法
经腹部超声检查时,患者需适度充盈膀胱,使子宫处于良好的显示状态,一般建议饮水500-800ml后进行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则无需充盈膀胱,且图像分辨率相对经腹部超声更高,能更清晰地观察子宫及附件情况,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或盆腔深部病变的观察。
二、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
1.子宫大小及形态
子宫增大:多数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呈均匀性增大,也有部分呈非均匀性增大,一般子宫前后径常大于4cm。年龄因素会影响子宫大小,育龄期女性相对更为常见子宫增大情况,而绝经后女性若发生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程度可能相对较缓,但仍可通过超声观察到子宫体积较正常增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影响子宫大小变化。对于有子宫腺肌症病史的患者,定期超声监测子宫大小变化很重要。
子宫形态:子宫多呈球形,轮廓尚规则,但也有部分患者子宫形态不规则,可能与病灶分布不均有关。
2.子宫肌层回声
弥漫型子宫腺肌症:子宫肌层内可见弥漫性分布的不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与正常子宫肌层界限不清。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浸润,导致肌层回声不均匀。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肌层回声改变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间接影响肌层回声表现。
局限型子宫腺肌症:子宫肌层内可见局限性的不均质回声团,类似肌瘤样结节,但与周围肌层无明显界限。该不均质回声团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散在的小囊状无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内膜存在出血、囊性变等情况。对于有子宫肌瘤病史的患者,需注意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症鉴别,超声表现上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子宫腺肌症的病灶与肌层界限不清是重要鉴别点。
3.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
病灶处彩色多普勒可探及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多为低速低阻型。这是因为异位内膜组织有一定的血供支持其生长。在不同年龄阶段,血流信号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相对活跃,血流信号可能相对更丰富一些。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局部血流状态,但超声主要还是依据其本身的血流特征进行诊断。
4.子宫肌层后壁受累情况
子宫腺肌症常累及子宫肌层后壁,表现为后壁肌层增厚明显。这与子宫的解剖结构有关,子宫后壁肌层相对较薄,异位内膜更容易侵犯。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已生育过的女性,由于妊娠等因素可能导致子宫肌层损伤,增加后壁受累的风险。在病史方面,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人工流产、清宫等,子宫肌层受损,更易发生子宫腺肌症且后壁受累概率增加。
三、超声诊断的价值及局限性
1.超声诊断的价值
超声检查是子宫腺肌症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通过超声检查能较为准确地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肌层回声及血流等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怀疑子宫腺肌症的患者,超声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弥漫型或局限型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2.超声诊断的局限性
超声诊断有时可能与其他子宫疾病混淆,如子宫肌瘤、子宫肉瘤等。尤其是局限型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在超声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此外,对于一些病灶较小、位置较特殊的情况,超声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例如,子宫肌层内非常小的异位内膜病灶,可能因分辨率限制而难以被发现。而且,超声诊断主观性较强,不同经验的超声医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诊断结果,需要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操作和诊断以提高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