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诺如等引发婴幼儿及急性胃肠炎腹泻)、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致肠道损伤炎症引发腹泻)、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寄生于肠道影响吸收分泌致腹泻);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过多生冷、油腻、过敏食物致泻)、药物(长期不规范用抗生素或化疗药致菌群失衡或肠道刺激致泻)、肠道自身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致长期反复或功能紊乱性腹泻)、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甲亢致蠕动加快、内分泌病影响肠道功能致泻)、全身性疾病(尿毒症、自身免疫病累及肠道致泻);特殊人群中儿童消化系统弱易感染且需关注脱水等,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易因基础病等致泻,孕妇腹泻要注意避免影响胎儿的药物并优先调整饮食严重需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腹泻,如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该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引起腹泻;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较为多见,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性反应,导致腹泻;沙门氏菌感染也是常见原因,细菌侵入肠道后繁殖并释放毒素,破坏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泻症状。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可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贾第虫感染后会附着在小肠黏膜上,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引发腹泻。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如大量进食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会刺激肠道,加快肠道蠕动,引起腹泻;摄入过于油腻的食物,超过肠道的消化能力,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食物过敏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人群,进食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后,肠道会出现免疫反应,引发腹泻。
2.药物因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益生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某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
3.肠道自身疾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导致长期反复的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常见的非器质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且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4.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肠道的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发生。
5.全身性疾病: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衰竭,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可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腹泻;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肠道时,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受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腹泻,且儿童腹泻时体液丢失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儿童发生腹泻时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用药种类相对较多,更易因药物因素或基础疾病影响肠道功能而发生腹泻。老年人出现腹泻时,应谨慎用药,避免滥用止泻药物等,同时需积极排查基础疾病对肠道的影响。
3.孕妇:孕妇腹泻可能影响自身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发生腹泻时,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若腹泻严重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