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能感染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分高危和低危型,传播途径有性传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低危型致生殖器疣,高危型多无症状或致癌前病变;青少年等易感染,吸烟等影响风险;诊断靠细胞学、HPV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疫苗接种、安全性行为、良好生活方式预防,疫苗接种分二价、四价、九价,接种后仍需筛查。
传播途径
性传播:这是HP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有性生活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病变部位可能会导致感染,比如接触被HPV污染的毛巾等物品。
母婴传播:婴儿通过母亲产道时可能会感染HPV,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感染后的表现
低危型HPV感染表现
生殖器疣:通常在感染后数周或数月出现,在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等部位出现乳头状、菜花状、颗粒状的赘生物,大小不等,可能伴有瘙痒等症状。例如HPV6、11型感染常引起这种良性病变。
高危型HPV感染表现
无症状感染:大部分高危型HPV感染是无症状的,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可能自行清除病毒,据相关研究,约80%的HPV感染在8-12个月内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癌前病变: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癌前病变,此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但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等可以发现异常。
人群易感性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
青少年和年轻女性:性活跃期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感染HPV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个阶段性生活相对活跃,免疫系统对HPV的清除能力可能相对较低龄儿童和年长人群有所不同。例如,青春期女性感染HPV较为常见,但多数能自行清除。
年长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风险会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老年女性宫颈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HPV的清除能力,增加HPV持续感染的风险,进而增加患相关病变的几率。
多个性伴侣:拥有多个性伴侣会显著增加感染HPV的机会,因为性伴侣越多,接触不同HPV亚型的可能性越大。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孕妇感染HPV需要特别关注,一方面要监测是否有HPV相关病变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不过母婴传播虽然存在风险,但相对较低,分娩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来降低婴儿感染风险。
诊断方法
细胞学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进行检查,可发现宫颈上皮细胞是否有异常变化,如是否存在癌前病变的细胞形态等,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HPV检测
核酸检测: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了HPV以及具体的亚型,对于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评估患癌风险,比如通过PCR等技术检测样本中的HPVDNA,能明确是否存在HPV感染及亚型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
当怀疑有癌前病变或癌症时,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程度等,这是诊断是否为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18型,可预防由这两种高危型HPV引起的宫颈癌等病变,适合9-45岁的女性接种。
四价疫苗:除了预防HPV16和18型外,还能预防HPV6和11型,可预防宫颈癌及生殖器疣,适合20-45岁的男女接种。
九价疫苗:在四价疫苗的基础上,增加了对HPV31、33、45、52、58型的预防,进一步扩大了预防范围,适合16-26岁的男女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手段,能显著降低相关病变的发生风险,但接种疫苗后仍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安全的性行为
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PV传播的风险,因为安全套能够减少性接触时与HPV的直接接触。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HPV的清除能力,降低HPV持续感染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