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等,有不典型的认知障碍等,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老年人群症状更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掩盖,女性人群症状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围绝经期风险略有不同,特殊生活方式人群症状更严重或不典型,有病史人群症状有相应特点且复发风险不同。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不起东西,走路时一侧下肢拖曳等情况,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多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病变,进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仅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但没有肢体运动障碍等其他表现。这是因为梗死部位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中,随着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容易发生小血管闭塞,从而出现纯感觉性卒中症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伴有感觉障碍。比如患者在行走时步态不稳,一侧肢体无力且伴有动作不协调,常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等的人群,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病变的进程,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写字不灵活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由于脑内小动脉病变影响了相关神经功能,导致出现此类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典型症状
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较为明显,对日常小事容易遗忘,但还未达到痴呆的程度。这种情况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本身存在的退行性变基础上,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进一步影响了脑的认知功能区域。
精神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改变,如抑郁、焦虑等,或者性格改变。这是因为脑内梗死病灶影响了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区域,在有脑血管病史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长期患病带来的身体不适等因素也可能加重精神症状。
尿便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尿失禁或尿频、尿急等尿便障碍症状,这是由于梗死部位影响了控制排尿排便的神经中枢或传导通路,在老年患者中,本身存在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基础上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更容易出现此类不典型症状。
不同人群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和不典型症状外,更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而容易被患者自身及家属忽视,因为患者本身就可能有肢体麻木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容易混淆。
女性人群:女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可能无明显差异,但需要注意在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情况较少见,而在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相对男性稍快,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可能略有不同,但症状本身主要还是取决于梗死部位等因素。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症状可能因为其基础身体状况较差而表现得相对更严重或不典型。例如,长期酗酒的人群可能本身存在营养缺乏等情况,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除了神经系统症状外,可能还伴有营养不良相关的表现,且由于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症状的识别可能更困难。
有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病变,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一些与血管病变相关的表现,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等,且病情可能更容易反复;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小血管闭塞密切相关,症状表现也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一般特点,但因为基础动脉病变存在,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