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青春期前儿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未成熟、孕期和哺乳期泌乳素分泌增加、剧烈运动、睡眠、性生活等引起的短暂波动;病理性因素有垂体泌乳素瘤等垂体疾病致泌乳素自主分泌过多或受压迫致分泌失去抑制,下丘脑病变致抑制因子分泌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时TRH刺激泌乳素分泌增加,肾功能不全致泌乳素清除率下降,以及氯丙嗪等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利血平等抗高血压药及长期避孕药影响致泌乳素升高。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对于青春期前的儿童,可能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尚未完全成熟,出现生理性高泌乳素血症情况。例如,部分女童在青春期前可能会有泌乳素轻度升高,但通常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而在孕期女性,体内泌乳素分泌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促进乳腺发育,为产后哺乳做准备。一般孕期女性泌乳素可升高数倍甚至十余倍,这是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在哺乳期女性,泌乳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以维持乳汁分泌,这也是生理性的高泌乳素状态。
(二)应激与生活方式因素
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泌乳素升高。比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泌乳素分泌增加,但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的,一般在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此外,睡眠也会影响泌乳素分泌,夜间睡眠时泌乳素分泌比白天高,尤其是深睡眠时分泌更为明显。还有性生活等刺激也可能引起泌乳素短暂升高,这都属于生理性的波动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垂体疾病
垂体泌乳素瘤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垂体泌乳素瘤可自主分泌过多的泌乳素,导致血液中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肿瘤的存在会破坏垂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调节,使得泌乳素不受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反馈机制调控,持续大量分泌。例如,垂体泌乳素瘤患者中,泌乳素水平可高达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其他垂体肿瘤如促甲状腺激素瘤等,也可能通过间接机制影响泌乳素分泌。当垂体肿瘤压迫垂体柄等结构时,会干扰多巴胺对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因为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能抑制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泌乳素,垂体柄受压会使多巴胺运输受阻,从而导致泌乳素分泌失去抑制而升高。
(二)下丘脑疾病
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下丘脑炎症等可影响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重要中枢,它分泌的多巴胺等物质对垂体泌乳素分泌起着关键的抑制作用。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这些抑制因子分泌减少,就会使垂体泌乳素细胞不受抑制地分泌过多泌乳素。例如颅咽管瘤压迫下丘脑,导致多巴胺等释放减少,进而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下丘脑部位的创伤、手术等也可能影响泌乳素的正常调节。手术损伤下丘脑结构或创伤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都可能破坏正常的泌乳素分泌调节机制,使得泌乳素分泌异常增多。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机制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加。而TRH除了能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外,还能刺激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泌乳素,从而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例如,临床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常伴有泌乳素升高,当甲状腺功能纠正后,泌乳素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
(四)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泌乳素的清除率下降。泌乳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排泄功能受损,使得泌乳素在体内蓄积,导致血液中泌乳素水平升高。同时,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内分泌调节机制,间接影响泌乳素分泌,进一步加重高泌乳素血症的情况。
(五)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例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甲氧氯普胺等,它们能阻断多巴胺受体,使多巴胺对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泌乳素分泌增加。还有抗高血压药物如利血平、甲基多巴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等机制引起泌乳素升高。此外,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部分也可能出现泌乳素轻度升高的情况,这与避孕药对体内激素调节的影响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