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由病毒感染致脑实质炎症,儿童易患,有发热、头痛等表现,靠脑脊液等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病毒及对症支持;脑梗塞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组织坏死软化,中老年人多见,有偏瘫等表现,靠CT、MRI等诊断,急性期溶栓或用药物,后康复。儿童患病毒性脑炎用药需谨慎、悉心护理,老年脑梗塞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康复循序渐进及关注心理。预防病毒性脑炎要注意卫生、避人群密集,儿童可接种疫苗;脑梗塞要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定期体检。
定义与病因: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见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相对更易感染,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生活方式方面,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不同。例如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儿童可能先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然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方法:通过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进行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等异常;脑电图可出现弥漫性慢波等改变;MRI有助于发现脑实质的异常信号。
脑梗塞
定义与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年龄方面,中老年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增加了发病风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是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病史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等。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偏瘫、言语不利、感觉障碍等症状,症状的具体表现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例如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梗塞,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诊断方法: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脑梗塞病灶;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清晰显示缺血灶;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病变情况。
病毒性脑炎与脑梗塞的治疗差异
病毒性脑炎治疗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毒种类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进行降温处理;颅内压增高者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等。
脑梗塞治疗
急性期治疗:超早期(一般指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者可进行溶栓治疗;不符合溶栓指征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等。例如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使用丁苯酞改善脑循环等。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病毒性脑炎:儿童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在治疗病毒性脑炎时,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等器官有较大损害的药物。同时,儿童在患病期间需要家长悉心护理,保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体温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老年脑梗塞患者: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脑梗塞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凝血功能等的影响。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焦虑等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病毒性脑炎与脑梗塞的预防
病毒性脑炎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感染者;对于肠道病毒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儿童可通过接种相关病毒疫苗进行预防,如肠道病毒71型疫苗等。
脑梗塞预防:中老年人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血脂患者要调节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