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有多种表现,包括视力低下、屈光不正、双眼视功能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眼底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对单眼注视依赖、斜视、对比敏感度下降、视觉诱发电位异常且眼部无明显疼痛等不适,要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特点,及时筛查、检查,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有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斜视者可能需手术治疗来促进视觉发育。
一、视力低下
弱视最突出的表现是视力低下,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例如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5,若其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5则需考虑弱视可能。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范围不同,1-2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2-0.3,4-5岁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5,6岁及以上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7。
二、屈光不正
很多弱视患儿存在屈光不正,如远视、近视或散光。例如远视性弱视较为常见,多是由于眼球发育滞后,眼轴较短,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导致视网膜成像不清,引起视觉发育异常从而形成弱视。散光也可引发弱视,规则散光可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焦点,影响视觉刺激的正常传导,进而干扰视觉发育。
三、双眼视功能异常
弱视患儿往往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比如立体视功能缺失或减退。立体视是双眼视觉的高级功能,对于判断物体的距离、深度等非常重要。弱视患儿由于双眼视觉发育受影响,很难形成正常的立体视,在进行立体视相关检查时,如立体视觉检查图,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图像中的立体信息。
四、眼球运动异常
部分弱视患儿可能伴有眼球运动异常,表现为眼球震颤,即双眼不自主地、有节律地摆动。这是因为视觉传入通路异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眼球运动的调控失常。眼球震颤可进一步影响视觉刺激的正常获取,加重弱视程度。
五、眼底外观多无明显异常
弱视主要是视觉功能发育异常,眼底外观通常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在眼底检查时可能看起来基本正常,但视觉电生理等检查可发现异常,提示视觉传导通路存在功能障碍。
六、对单眼注视的依赖
有些弱视患儿表现为更依赖单眼注视,比如习惯用一只眼睛看东西,而另一只眼睛很少使用。这是因为弱视眼视力差,患儿为了获取相对清晰的视觉,更倾向于使用视力相对较好的那只眼睛,长期如此会进一步加重弱视眼的视觉发育障碍。
七、斜视
约有一半的弱视患儿伴有斜视,斜视与弱视可相互影响。例如,由于眼位偏斜,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导致双眼视觉输入不平衡,健眼的视觉输入占据优势,而弱视眼得不到充分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弱视;反之,弱视也可导致斜视,因为弱视眼的视觉功能异常,影响了眼球运动的协调控制。
八、对比敏感度下降
弱视患儿的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是指人眼对不同对比度物体的分辨能力。正常眼能够分辨不同对比度的物体,而弱视眼对不同空间频率和对比度的物体分辨能力降低,在对比敏感度检查中表现为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值低于正常儿童。
九、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发现弱视患儿存在异常。视觉诱发电位是从视觉系统的视网膜到大脑皮质视中枢的神经电活动,弱视患儿的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可能延长,波幅可能降低,这反映了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异常,是视觉发育受影响的客观指标之一。
十、眼部无明显疼痛等不适
弱视一般不会引起眼部疼痛、红肿等明显的眼部不适症状,患儿往往是在常规视力检查或因其他眼部问题检查时才被发现视力异常进而确诊弱视,这也是弱视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原因,因为患儿通常没有眼部疼痛等主观不适感觉,容易延误治疗。
对于儿童弱视,要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婴幼儿期要注意观察其对光线、物体的反应,及时进行视力筛查;学龄期儿童要定期检查视力。在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行为。对于有屈光不正的患儿,要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同时配合弱视训练等治疗方法,促进视觉发育。对于存在斜视的患儿,根据病情可能需要早期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等治疗,以改善双眼视觉功能,促进弱视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