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诊断相关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疼痛特点、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一般状况、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CT,电生理检查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肌电图)及鉴别诊断(与牙痛、鼻窦炎、舌咽神经痛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疼痛特点询问
年龄与性别因素: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要询问疼痛开始发作的年龄,一般40岁以后发病概率增加。了解疼痛的性质,通常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
疼痛部位:明确疼痛累及的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不超过面部中线,如眼支疼痛可累及眼部周围,上颌支累及上颌部位,下颌支累及下颌部位等。
发作频率与诱因:询问疼痛发作的频率,有的患者可能数天发作一次,有的则每分钟可发作数次。同时了解发作的诱因,比如说话、吃饭、刷牙、风吹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不同患者诱因可能不同,需详细询问以帮助判断。
2.既往病史与其他相关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头部外伤史、颅内病变史等,因为颅内病变如肿瘤等可能导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而头部外伤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还需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等,因为一些基础疾病可能对诊断有间接影响。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包括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整体健康状况对疼痛耐受等的影响。
2.神经系统检查
面部感觉检查:用棉签或软毛刷子轻触患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面部皮肤,分别检查触觉、痛觉等,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不同分支分布区域的感觉检查要准确到位,眼支分布于上睑、鼻背外侧等区域,上颌支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等区域,下颌支分布于下唇、耳颞区等区域。
角膜反射检查:三叉神经眼支受损时角膜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通过用细棉丝轻触角膜边缘来检查角膜反射,观察眼睑闭合反应。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咀嚼肌的运动功能,让患者做咀嚼动作,触摸双侧咀嚼肌的肌力,观察是否有咀嚼肌萎缩等情况,因为三叉神经运动支受累时可能出现咀嚼肌无力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这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颅内结构,有助于排查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如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老年人,通过MRI可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它可以从多个层面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等结构的关系,若有血管压迫三叉神经,也能在MRI上有所体现。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发现颅内的一些钙化等情况,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不过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可快速排除一些如脑出血等急症情况。
2.电生理检查
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检查:通过特殊的电刺激方法,记录三叉神经传导通路的电活动,有助于评估三叉神经的功能状态。该检查对于早期发现三叉神经传导异常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的电生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能为诊断提供电生理方面的依据。
肌电图检查:可用于评估咀嚼肌等相关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若三叉神经运动支受累,咀嚼肌的肌电图可能出现异常电位等改变。
四、鉴别诊断
1.与牙痛鉴别:牙痛一般为持续性钝痛,多局限于牙龈部,可找到龋齿、牙垢等病灶,疼痛可因冷热刺激加重,而三叉神经痛为阵发性剧烈疼痛,有扳机点,疼痛部位不在牙龈等牙齿相关区域。
2.与鼻窦炎鉴别:鼻窦炎引起的疼痛多为局部持续性胀痛,可伴有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塞等症状,压痛部位多在鼻窦区,如上颌窦炎压痛在上颌窦区域,而三叉神经痛无这些鼻腔相关表现。
3.与舌咽神经痛鉴别:舌咽神经痛疼痛部位主要在咽喉、舌根、扁桃体等部位,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但疼痛触发因素有所不同,舌咽神经痛可因吞咽、说话等诱发,通过疼痛部位及触发因素等可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