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骨折处理需多环节协同:及时就医专业评估,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特定症状者需24-48小时内完成影像学评估;症状监测与急救处理,急性期观察视力、眼压,局部冷敷减轻肿胀,合并眼睑裂伤者正确处理,特殊人群同步监测全身症状;治疗方式选择与风险控制,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有明确指征,术后预防感染等;康复期注意事项,术后1个月内避免揉眼等,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复视患者需视觉训练,定期复查;特殊人群管理,儿童警惕生长性畸形,孕妇CT检查和手术麻醉需谨慎,老年患者排查骨质疏松等;生活方式调整与心理支持,饮食增加优质蛋白,术后1周内半卧位休息,心理疏导避免社交障碍;并发症预防与长期随访,预防感染,眼球内陷复发需二次手术修复,干眼症患者需合理用眼及热敷缓解。
一、及时就医与专业评估
1.眼眶骨折后应立即前往眼科或颌面外科就诊,通过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单纯性、复合性或爆裂性骨折)及移位程度。儿童患者因颅面骨发育未成熟,需特别注意眶壁连续性中断对视神经及眼球运动的影响。
2.存在视力下降、复视、眼球内陷(超过2mm)、眼球运动障碍或眶下神经感觉异常者,需在24~48小时内完成影像学评估,避免因延迟诊断导致永久性功能损伤。
二、症状监测与急救处理
1.急性期需密切观察视力变化,若出现进行性视力丧失或眼压急剧升高(正常眼压10~21mmHg),应立即急诊处理。
2.局部冷敷可减轻肿胀(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但需避免直接压迫眼球。合并眼睑裂伤者需用无菌敷料覆盖,禁用粉剂或油性药物。
3.老年人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监测全身症状,预防因眼外伤引发的应激性血糖波动或血压升高。
三、治疗方式选择与风险控制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2mm)的骨折,需定期复查CT(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监测眼球内陷进展。
2.手术治疗指征包括:眼球内陷≥2mm、复视持续2周以上、眶壁缺损导致内容物嵌顿或眼球运动障碍。手术时机建议在伤后7~14天(水肿消退期),儿童可适当延长至3周以减少并发症。
3.术后需预防感染(抗生素使用仅限医嘱),避免剧烈咳嗽或低头动作,防止植入物移位。吸烟者需戒烟,因其可能增加术后感染风险。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1.术后1个月内避免揉眼或佩戴隐形眼镜,儿童需家长监督。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防止眶壁二次损伤。
2.复视患者需进行视觉训练(如单眼遮盖、融合训练),儿童康复效果优于成人,需坚持6~12个月。
3.定期复查(术后1、3、6、12个月)评估眼球位置、眼压及视力,合并干眼症者可使用人工泪液(不含防腐剂型)。
五、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需警惕眶壁骨折导致的生长性畸形,术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至骨骺闭合。合并颅底骨折者需神经外科会诊。
2.孕妇:CT检查需权衡利弊,必要时采用铅衣遮挡腹部。手术麻醉需产科会诊评估胎儿风险。
3.老年患者:需排查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合并抗凝药物使用者需调整剂量,预防术后出血。
六、生活方式调整与心理支持
1.饮食建议: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蛋类),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伤口。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
2.睡眠管理:术后1周内建议半卧位休息,减少眼部肿胀。长期失眠者需心理科干预,避免焦虑加重复视症状。
3.心理疏导:复视或面部畸形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建议参加患者支持小组,儿童需家长积极引导,避免自卑心理。
七、并发症预防与长期随访
1.感染预防:术后伤口保持干燥,7天内避免沾水。合并糖尿病者伤口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需加强换药。
2.眼球内陷复发:术后3个月内若出现进行性眼球内陷,需二次手术修复。儿童患者需随访至青春期结束。
3.干眼症管理:长期使用电子设备者建议每20分钟远眺,配合热敷(40℃左右,10分钟/次)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