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需从多方面着手,控制血压是关键,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相应范围并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实现,还要管理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与监测,同时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如老年、女性、儿童青少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一、控制血压是关键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来实现血压控制,生活方式上要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药物治疗则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二、管理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1.血脂异常:高血脂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59mmol/L,若合并冠心病等高危情况,需控制在<1.8mmol/L。可通过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以及使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来控制血脂。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要积极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来平稳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
1.饮食方面:除了低盐低脂,还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增加全谷物、鱼类、坚果等食物的摄入,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坚果含有有益的脂肪酸和矿物质等。
2.运动方面:坚持规律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中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增强平衡能力,降低因平衡失调导致跌倒引发脑卒中的风险。同时要注意运动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3.心理调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血压和心血管系统。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保持心态平和,减轻精神压力。
四、定期体检与监测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血压,每年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对于有脑卒中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频率。例如,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即使自身目前血压正常,也应定期测量血压,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干预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五、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1.老年人群: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过低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增加脑缺血事件风险。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和身体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女性人群: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等特殊情况,产后也需关注血压变化。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血压容易波动,要加强血压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某些降压药物对月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3.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发生高血压引发脑卒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有家族遗传性高血压或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青少年也需要关注。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肥胖、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鼓励适当运动等,早期预防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