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需把握时机,运动功能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平衡与步行训练分阶段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涵盖穿衣、进食等,同时要重视心理康复,通过多方面帮助患者恢复。
一、康复训练时机把握
一般来说,中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基本遵循此原则,但需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调整,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后确定起始时间。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在控制好基础病情的前提下开展康复训练,以保证训练安全有效。
二、运动功能康复技巧
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
方法:家属或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肘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腕关节可进行掌屈、背伸、桡偏、尺偏等活动;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活动幅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肌力训练
目的:增强患侧肢体肌力,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基础。
方法:根据患者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当患者肌力在0-1级时,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当肌力达到2级时,可在助力下进行主动运动,如在床上进行患肢的抬起运动;当肌力达到3级时,可进行抗重力的主动运动,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等;当肌力达到4级及以上时,可进行抗阻运动,如使用哑铃进行患肢的力量训练,但要注意阻力适中,避免过度疲劳。
三、平衡与步行训练
平衡训练
目的: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防止跌倒。
方法:从简单的坐位平衡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和步行平衡。坐位平衡训练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身体稳定,逐渐增加难度,如让患者双手向前平伸保持平衡等;站位平衡训练可先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如家属在旁边保护,让患者练习站立、重心转移等;步行平衡训练则是在患者能够站稳后,进行步行时的平衡调整训练,如左右移动重心、前后移动重心等。
步行训练
目的: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
方法:首先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能够站稳后,开始进行步行训练。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家属或治疗师在旁边保护,让患者练习迈出第一步、第二步等,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当患者在平行杠内训练有一定基础后,可进行去除平行杠的步行训练,继续强化步行能力。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步行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
目的:帮助患者恢复穿衣的自理能力。
方法:指导患者先穿上患侧肢体,再穿健侧肢体;脱衣时先脱健侧肢体,再脱患侧肢体。对于上肢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可使用特殊的穿衣辅助器具,如带拉链的衣服可选择拉链容易操作的,或者使用穿衣板等辅助工具。训练过程中要耐心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穿衣的步骤和方法。
进食训练
目的:提高患者的进食自理能力。
方法:让患者坐在餐桌前,保持正确的坐姿,将食物放在患者容易够到的位置。对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使用特制的餐具,如带吸盘的碗、弯曲的勺子等,方便患者进食。训练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让患者慢慢适应,保证进食过程安全,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
五、心理康复技巧
目的:帮助患者克服因中风偏瘫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方法:家人要多陪伴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适合的活动,如听音乐、下棋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身体功能的下降而产生悲观情绪,家人要多给予安慰和积极的引导,让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