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大脑暂时性血流量不足引起的短暂性、突发性意识丧失的临床综合征,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情境性)、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有前驱症状和发作时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心电图、倾斜试验、超声心动图)诊断,一般人群要避免诱因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心脏疾病者有相应预防及注意事项。
晕厥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神经介导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等因素诱发。当这些因素刺激时,体内会出现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例如,在看到抽血等医疗场景时,部分人群可能发生此类晕厥。
情境性晕厥:与特定的情境相关,如咳嗽、排便、吞咽、排尿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排便时用力也可能引起腹内压升高,影响静脉回流,引发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引起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或镇静催眠药的人群等。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突然站立时,身体还未适应体位变化,也易发生此类晕厥。
心源性晕厥:
由心脏疾病引起心脏排血受阻或心律失常导致。例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心脏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可引发晕厥;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等,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源性晕厥的风险相对较高。
晕厥的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发作前可能有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作前常先有这些前驱症状,然后逐渐出现意识丧失。
发作时表现: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肌肉松弛,可伴有血压下降、心率改变等。一般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清醒后可能有乏力、嗜睡等不适。
晕厥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诱因、发作时的情况(如有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等)、既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家族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在特定体位改变时发作,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晕厥发作的情况,对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了解有无直立性低血压;进行心脏听诊,检查心率、心律是否正常,有无心脏杂音等,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线索。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情况。如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倾斜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神经介导性晕厥,通过改变体位和药物激发等方式诱发晕厥发作,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超声心动图: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运动情况,帮助发现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晕厥原因。
晕厥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对于一般人群: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过快,尤其是老年人和有直立性低血压风险的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自行随意增减降压药物。
对于特殊人群:
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在体位改变时;日常生活中动作要缓慢,防止因体位突然变化引发晕厥;家属应注意家中环境安全,防止老年人因晕厥跌倒受伤。
儿童:虽然儿童晕厥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也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儿童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有关,要注意观察儿童在发作时的表现并详细告知医生。
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心脏疾病,定期复诊,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剧烈波动等可能诱发晕厥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