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黏液便或水样便等)、腹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前明显、后可缓解等)、便秘(排便困难等)及腹胀、食欲不振等;有全身症状,如乏力(机体慢性消耗等致)、消瘦(肠道吸收障碍致)、发热(多低热,急性发作时可高热);还有肠道外表现,像关节症状(大关节疼痛肿胀等)、皮肤表现(皮疹等)、眼部表现(结膜炎、虹膜炎等)。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
是慢性结肠炎常见症状之一。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天排便3-4次,重者可每1-2小时排便一次。腹泻的特点多为黏液便或水样便,部分患者还可能带有脓血。其发生机制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吸收功能障碍有关。例如,炎症刺激使肠黏膜分泌增加,同时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不同年龄的患者腹泻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腹泻可能更容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
2.腹痛
多数患者有腹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或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一般在排便前疼痛较为明显,排便后疼痛可有所缓解,但这一规律并非绝对。腹痛的产生是因为肠道炎症引起肠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肠道痉挛等因素导致。比如,炎症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的炎症介质刺激神经,引起肠道痉挛性疼痛。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会加重腹痛症状,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肠道的运动和感觉。
3.便秘
部分慢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便秘情况,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数天一次排便。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对于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便秘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排便时用力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便秘问题,可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来改善。
4.其他消化系统表现
还可能出现腹胀,这与肠道气体产生过多或排出受阻有关。有些患者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由于肠道不适影响了消化功能,导致进食欲望降低。
二、全身症状
1.乏力
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乏力,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导致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能量供应不足。慢性结肠炎病程较长,长期的不适会使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乏力感。不同性别患者乏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可能会使乏力症状相对更明显一些。
2.消瘦
由于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尤其是病情较长的患者,消瘦可能较为明显。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如果出现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证营养的摄入和吸收。
3.发热
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但在病情急性发作时,也可能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对于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发热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
三、肠道外表现
1.关节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以大关节受累较为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炎症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肠道炎症产生的某些抗原物质可能会引发关节的免疫炎症反应。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症状表现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关节退变基础上的炎症加重,而儿童患者关节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关注对其关节功能的影响。
2.皮肤表现
可能出现皮疹,如红斑、结节性红斑等。皮肤表现也是肠道-皮肤轴相关的一种表现,与肠道炎症导致的免疫异常有关。对于皮肤有皮疹的患者,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尤其是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更要加强护理。
3.眼部表现
少数患者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结膜炎、虹膜炎等。这也是肠道炎症引发的全身免疫反应累及眼部的表现。眼部症状的出现会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的眼科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