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腺瘤是常见卵巢上皮性肿瘤,分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早期无症状,增大有腹部肿块等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确诊后以手术治疗为主,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需早发现早诊治保障女性生殖健康。
浆液性囊腺瘤
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呈单房或多房,囊内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其发生可能与输卵管上皮化生有关,在生育年龄女性中较为常见,一般生长缓慢。
从年龄角度看,各生育年龄段女性都可能患病,但青年女性相对更易受其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如有研究发现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女性,机体免疫力可能下降,对卵巢组织的监控能力减弱,从而可能增加卵巢囊腺瘤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家族卵巢肿瘤病史的女性,属于高危人群,病史因素会显著提高发病可能性。
黏液性囊腺瘤
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多房,囊内为胶冻样黏液,含黏蛋白和糖蛋白。其起源与宫颈管黏膜细胞种植到卵巢有关,常见于30-50岁女性。
年龄上,30-50岁女性是高发年龄段,此阶段女性的内分泌环境相对复杂,容易出现卵巢组织的异常变化;生活方式方面,同样,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卵巢相关疾病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卵巢炎症等病史,会使卵巢组织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增加黏液性囊腺瘤的发病概率。
卵巢囊腺瘤的临床表现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腹部肿块,可自行摸到下腹部包块,若肿瘤长大充满盆、腹腔,可出现腹胀、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影响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生育方面的影响,若肿瘤较大可能会压迫输卵管等影响排卵及受孕;老年女性则更关注肿瘤的良恶性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有所变化,但这不是绝对的,只是概率上的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女性可能会因为身体整体状态不佳,使临床表现的察觉相对延迟,比如本身经常疲劳的女性,可能不会第一时间将腹部不适与卵巢囊腺瘤联系起来;有相关病史的女性,可能会因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度不同,临床表现的发现时机也不同,如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可能会将新出现的腹部症状误认为是盆腔炎复发而忽视卵巢囊腺瘤的可能。
卵巢囊腺瘤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囊实性等情况。浆液性囊腺瘤超声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无回声区,边界清晰;黏液性囊腺瘤常表现为多房性较大的无回声区,内有分隔。
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对浆液性囊腺瘤有一定提示作用,CA19-9对黏液性囊腺瘤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卵巢囊腺瘤,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卵巢情况,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的卵巢肿瘤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人群中,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是首要的无创检查手段,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及检查的全面性;对于孕期女性,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要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对胎儿的影响;对于老年女性,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如肿瘤标志物检查要结合其基础健康状况,若老年女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在进行有创检查如腹腔镜检查时要充分评估风险。
卵巢囊腺瘤的治疗
一旦确诊,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患侧卵巢囊腺瘤剥除术,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单侧较大肿瘤或双侧肿瘤患者,可考虑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其生长发育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尽量在保留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切除肿瘤;孕期患者若发现卵巢囊腺瘤,要根据孕周、肿瘤大小、症状等综合判断手术时机,若肿瘤发生扭转等紧急情况需及时手术,否则可在合适孕周进行手术;老年患者手术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力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恢复。
总之,卵巢囊腺瘤是一种需要关注的卵巢肿瘤,通过了解其相关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保障女性的生殖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