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可引发病毒性疣,分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致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生殖器疣等,高危型也可致特殊皮肤疣且有致癌风险;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接触,儿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及性活跃人群易感染;临床靠病史和表现初步诊断,可借助皮肤镜,需与脂溢性角化病、扁平苔藓等鉴别。
一、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病毒性疣的主要病毒类型
病毒性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皮肤或黏膜良性赘生物。HPV是一种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主要感染人体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目前已发现超过200种型别HPV,根据其致癌潜能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一)低危型HPV引发的常见病毒性疣类型及对应病毒型别
1.寻常疣:多由HPV-2、HPV-7等型别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表现为黄豆大小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
2.跖疣:主要由HPV-1型感染所致,发生于足底,由于受压可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
3.扁平疣:主要由HPV-3、HPV-5等型别引起,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及前臂,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
4.生殖器疣(尖锐湿疣):主要由HPV-6、HPV-11等型别引起,通过性接触传播,好发于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大增多,呈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
(二)高危型HPV与病毒性疣的关系及潜在风险
虽然高危型HPV主要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相关,但某些高危型HPV感染也可能引起皮肤病变相关的病毒性疣表现。例如,HPV-16、HPV-18等高危型别也可能导致一些较为特殊的皮肤疣状病变,但相对低危型别引发的典型病毒性疣,其临床特征和表现有所不同,且高危型HPV感染更需密切监测,因为其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可能引发宫颈、肛门等部位的恶性肿瘤。
二、病毒性疣的传播途径与人群易感性
(一)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是病毒性疣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接触寻常疣患者病变部位,可导致自身其他部位或他人感染;与生殖器疣患者直接性接触,会引起生殖器部位的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如共用毛巾、浴巾、拖鞋等。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若接触到被HPV污染的环境,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性疣。
(二)人群易感性
1.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活动范围广,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所以儿童和青少年是病毒性疣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扁平疣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对HPV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病毒性疣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恢复也相对困难。
3.性活跃人群:生殖器疣主要发生在性活跃人群中,因为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这类人群感染HPV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病毒性疣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如接触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来初步诊断病毒性疣。例如,看到患者手部出现表面粗糙的黄豆大小丘疹,可初步考虑寻常疣;看到生殖器及肛门周围有乳头状、菜花状赘生物,结合性接触史,可考虑生殖器疣。同时,还可借助皮肤镜检查等辅助手段,皮肤镜下寻常疣可见角质栓塞、血管袢等特征;扁平疣可见表皮浅层散在的大圆形空泡细胞等。
(二)鉴别诊断
1.与脂溢性角化病鉴别:脂溢性角化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面部、手背等部位,皮损为扁平或隆起的丘疹或斑块,表面呈蜡样光泽或油腻性痂,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脂溢性角化病可见角质形成细胞排列成巢状等特征,与病毒性疣不同。
2.与扁平苔藓鉴别:扁平苔藓好发于四肢屈侧、腕部等部位,皮疹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瘙痒明显,组织病理有其特征性表现,与病毒性疣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