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要问发病情况及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观察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性质为剧烈阵发性;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和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MRI、CT)及电生理检查,MRI对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重要,儿童检查需特殊处理。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询问疼痛开始的时间、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等。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相对多见,疼痛发作可为突然发生的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剧烈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2分钟不等,然后突然停止。
不同年龄人群发病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三叉神经痛相对较少见,但也有报道,其疼痛发作情况可能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需仔细鉴别。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考虑是否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因为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病变压迫三叉神经。
2.诱发因素
了解是否存在诱发疼痛发作的因素,如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有些患者可能在这些日常活动时诱发疼痛发作,这是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特点之一,即有扳机点,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颊部或舌部等部位,轻触扳机点即可诱发疼痛发作。不同性别患者的扳机点分布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的扳机点敏感度可能不同,儿童的扳机点可能相对不那么明显,需要更仔细地排查。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疼痛部位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可分为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单独受累,或两支出受累,以第二、三支同时受累最为常见。例如,疼痛可发生于一侧面部的上颌部、下颌部等区域,不会超过面部中线。不同年龄患者的疼痛部位分布基本符合三叉神经的解剖分布,但儿童患者的疼痛部位判断需要更加准确,避免误诊。
2.疼痛性质
疼痛性质为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如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等,这是三叉神经痛的典型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疼痛发作时的表情、反应等可以辅助判断疼痛性质,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来判断疼痛性质。
三、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了解患者的全身一般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某些先天性疾病可能导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关注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波动,因为血压异常可能影响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2.神经系统检查
重点检查三叉神经相关的感觉、运动功能。感觉检查可通过轻触面部不同区域,了解患者的痛觉、触觉等感觉是否正常。运动检查可观察咀嚼肌的运动情况,如有无咀嚼肌萎缩等。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检查需要更加轻柔、准确,避免因检查操作不当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例如,检查感觉时,使用柔软的棉絮轻触面部,观察儿童的反应;检查运动时,观察儿童咀嚼动作是否对称等。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用于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畸形等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都适用,但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做好固定,确保检查顺利进行。一般建议3D-TOF-MRI薄层扫描,以更好地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因为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MRI可以发现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压迫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急诊情况或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可作为补充,但CT对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对于三叉神经周围细微结构的观察不如MRI准确。不过,在判断颅骨结构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例如是否存在颅骨病变等情况。
2.其他检查
电生理检查: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等检查,可辅助评估三叉神经的功能状态,但一般不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而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综合分析,儿童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其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需要与成人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的区别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