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诊断包括通过病史与症状采集、实验室检查(如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血常规等)及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进行;分型有根据病理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坏死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分度则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区分轻症和重症胰腺炎,不同人群的胰腺炎有其特点需关注。
一、胰腺炎的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胆道疾病史、酗酒史、高脂血症病史等。胰腺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多较剧烈,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胰腺炎可能因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在询问病史时需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胰腺炎诊断的影响。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穿孔等,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
3.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重,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往往明显升高。
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若合并感染时更为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血液学异常,需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有无胆道结石等情况,但对于胰腺实质的细微改变显示不如CT。在儿童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2.CT检查: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明确胰腺有无坏死、渗出等情况。根据CT表现可对胰腺炎进行分级等评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需谨慎使用。
3.MRI检查:对胰腺坏死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避免使用含碘对比剂时可选择MRI检查。
二、胰腺炎的分型
(一)根据病理分类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腺呈水肿、充血等改变,病变多局限在胰尾或胰头,属于轻型胰腺炎范畴,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可痊愈。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腺自身消化的早期阶段,炎症以水肿为主。
2.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腺组织发生坏死、出血等改变,病情较重,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休克等。病理上可见胰腺实质坏死、脂肪坏死等。
(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1.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分,或APACHEⅡ评分≤8分,或CT分级为A、B、C级。
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有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和(或)器官功能障碍。Ranson评分>3分,或APACHEⅡ评分>8分,或CT分级为D、E级。
三、胰腺炎的分度
(一)轻症胰腺炎分度相关指标
1.临床症状:患者腹痛等症状相对较轻,生命体征稳定,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基本在正常范围或轻度波动。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升高,但升高幅度相对有限,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无明显异常,如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等基本正常。
3.影像学表现:CT等检查显示胰腺水肿等改变,无明显坏死、渗出等严重表现。
(二)重症胰腺炎分度相关指标
1.临床症状:患者腹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可伴有发热持续不退,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或有呼吸急促等器官功能受累表现。
2.实验室检查:出现器官功能损害相关指标异常,如肌酐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倍,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等;炎症指标如CRP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异常等。
3.影像学表现:CT等检查显示胰腺坏死、广泛渗出、胰腺脓肿等严重改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儿童重症胰腺炎则需关注其生长发育等远期影响,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