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是小儿乳食过量致脾胃损伤、乳食停滞的胃肠疾患,因饮食不节等致,有食欲不振等表现,依病史和表现诊断,治以消食导滞等,非药物干预可调整饮食、腹部按摩;消化不良分功能性和器质性,发病机制复杂,功能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器质性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功能性靠症状诊断,器质性需进一步检查,功能性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器质性针对原发疾病治疗,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临床需准确区分并采取合适措施处理。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器质性消化不良则是由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
临床表现
积食:小儿积食时常见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心热、睡眠不安等症状,大便可能干结或酸臭,舌苔厚腻。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拒绝进食等表现。比如1-3岁的幼儿,平时饮食正常,但突然出现不爱吃饭,肚子鼓鼓的,摸上去较硬,伴有口臭,这往往提示积食。
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可反复发作。器质性消化不良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一般症状外,还会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如胃溃疡患者可能会有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餐后一段时间出现;肝胆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可能伴有黄疸、右上腹不适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消化不良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情况,而成年人可能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因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症状加重。
诊断方法
积食:主要依据病史(喂养史等)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过询问患儿的饮食情况、既往健康状况等,结合患儿出现的腹胀、厌食、舌苔厚腻等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积食。一般不需要复杂的辅助检查,但有时可能会借助腹部超声等检查来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
消化不良: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靠症状诊断,采用罗马Ⅳ标准等进行诊断,需要排除报警症状(如体重下降、呕血、黑便、吞咽困难、持续性呕吐等)以区分器质性疾病。对于器质性消化不良,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有溃疡、炎症、肿瘤等病变;腹部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胆胰等器官的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这些器官的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检查选择也有差异,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谨慎评估,可优先选择无创的检查方法排查病因,而成年人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
治疗与干预
积食: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为主。非药物干预方面,可通过调整饮食,如适当减少进食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还可以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遵循循序渐进添加辅食的原则。
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压力等;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咖啡、酒精等。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器质性消化不良则主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胃溃疡患者需要进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则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胆囊炎可能需要抗感染、利胆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成年人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总之,积食和消化不良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干预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区分,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