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症状因梗塞部位、面积等因素而异,一般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一般症状;有运动功能障碍(偏瘫、口角歪斜、肢体运动不灵活等)、感觉功能障碍(偏身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语言功能障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视觉障碍(偏盲)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老年患者易出现意识障碍,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应警惕脑血栓,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一般症状
头痛、头晕:部分患者在脑血栓形成前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的情况,头晕可表现为头重脚轻、昏沉感等,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多样,可能为隐痛、胀痛或搏动性痛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刺激等。例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时,患者可能较早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症状。
肢体麻木:常表现为一侧面部、手部或足部的麻木感,有的患者还可能伴有针刺样感觉异常。这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比如,丘脑部位的梗塞可能导致较为明显的肢体麻木症状,因为丘脑是感觉传导的重要中继站。
二、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活动。这是因为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例如,内囊部位是运动神经纤维集中通过的地方,内囊区的脑血栓形成常引起严重的偏瘫。
口角歪斜:患者可能出现流口水、说话时口角偏向一侧等表现,这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影响,导致面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当脑干部位的病变影响到面神经核或其传导通路时,容易出现口角歪斜症状。
肢体运动不灵活:患者可能在行走时步态不稳,持物时手抖、拿不住东西等。这是因为脑部控制运动的区域受损,使得肢体的精细运动和平衡功能受到影响。比如,基底节区的脑血栓可能导致肢体运动不灵活的表现。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对侧身体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较正常侧减退。这是因为感觉传导路径上的神经结构受损,导致感觉信息传递异常。例如,脊髓丘脑束等感觉传导通路在脑部受损时,会出现偏身感觉减退。
感觉过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原本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引起的。
语言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表达或只能说出简单的字词,言语不流利。这是因为大脑左半球语言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例如,布洛卡区发生病变时,容易出现运动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患者不能理解他人的言语,自己的言语虽流利但内容混乱,缺乏逻辑性。这是由于大脑左半球语言感觉中枢受损,导致对语言信息的理解障碍。
命名性失语:患者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这是因为大脑颞叶等部位的病变影响了对事物名称的记忆和提取功能。
视觉障碍
偏盲:表现为一侧眼睛的视野缺损,即看东西时只能看到一半的范围。这是由于视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部分视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例如,枕叶的脑血栓形成可能引起偏盲症状,因为枕叶是视觉中枢所在区域。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脑血栓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更易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脑部病变的耐受能力下降以及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例如,一位7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的老人,发生脑血栓后可能较快出现意识障碍,且恢复相对较慢。
儿童患者:儿童脑血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症状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儿童脑血栓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科疾病相鉴别。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后,栓子脱落可能导致脑血栓,此时需要仔细排查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脑血栓的症状表现多样,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脑血栓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头部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