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他系统疾病)、药物因素、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有不同特点)、生活方式因素(饮食、精神心理),经常腹泻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注意日常保持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每年秋冬季节为流行高峰,主要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黏附在肠道上皮细胞,产生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出现腹泻,可能有黏液脓血便;沙门菌感染也较为常见,患者多有进食被污染食物史,除腹泻外,还可能有腹痛、发热等表现。
3.寄生虫感染:比如贾第虫感染,可引起慢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到贾第虫包囊,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可累及肠道全层,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可伴有体重下降、发热等,肠道黏膜可出现溃疡、狭窄等改变。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全身并发症,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腹泻型患者多在进食后出现腹痛,随后排便,粪便多为糊状,可伴有黏液,一般无脓血。
3.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排出,引起腹泻,常见原因有乳糖不耐受,由于患者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正常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进食后出现腹泻、腹胀等;热带口炎性腹泻与小肠黏膜缺乏某种辅酶有关,可导致维生素B12等吸收障碍,引起腹泻、贫血等。
4.肿瘤:肠道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导致肠道狭窄或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腹泻,常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类癌瘤也可分泌5-羟色胺等物质,引起腹泻、皮肤潮红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患者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肠道功能,引起腹泻,同时有色素沉着、乏力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其他表现。
2.其他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导致腹泻;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腹泻,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化疗药物也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现腹泻不良反应。
五、年龄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弱,容易发生肠道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同时喂养不当,如喂养过多、过快,或食物过敏等也可引起腹泻。
2.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肠道菌群也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肠道感染,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关性腹泻的风险增加,另外,肠道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也是老年人经常腹泻的原因之一。
六、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腹泻。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引起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中精神心理因素占重要作用。
如果经常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