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人群易患心肌梗死: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吸烟、肥胖、有家族遗传史及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他们或因血管病变、供血不足、代谢紊乱等因素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一、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1.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当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时,极易导致心肌梗死。例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其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冠心病者,这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已有病变基础,血管储备功能下降,在各种诱因下容易引发心肌梗死事件。
2.有心肌病的人群: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肌长期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并且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得心脏易发生心律失常等情况,进而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时,可能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肌供血,也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二、有高血压的人群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血管壁受到持续的高压冲击,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血管病变使得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风险更高。
三、有糖尿病的人群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糖尿病还会导致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等感觉不敏感,在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不能及时察觉,容易延误就医。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血液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糖尿病患者成为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
四、高脂血症人群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当斑块破裂时,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证实,LDL-C水平越高,患心肌梗死的风险越大。
五、吸烟人群
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还会影响血脂代谢,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长期吸烟的人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速度比不吸烟者快得多,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越高。
六、肥胖人群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人群,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肥胖还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28kg/㎡的肥胖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七、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发生心肌梗死等冠心病事件)的病史,那么个体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在脂质代谢、血管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易患倾向。例如,某些遗传性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就是由于特定基因缺陷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使患者从年轻时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而成为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八、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长期的精神应激还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研究发现,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精神压力较小的人群高,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会使身体处于一种持续的应激状态,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