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特征性改变(ST段抬高、异常Q波、T波改变)及动态演变(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ST段压低、T波改变且无病理性Q波;不同人群心肌梗死心电表现有特点,老年人群不典型且复杂,女性人群易有非典型ST-T改变,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人群心电表现受基础病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心电表现复杂但符合基本规律。
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表现
1.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面向心肌梗死区域的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这是由于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使得ST段抬高。例如,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胸导联V1-V5等导联可出现ST段明显抬高。一般来说,ST段抬高的幅度与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ST段抬高越明显,提示心肌损伤范围可能越广。
异常Q波:在心肌梗死发生一定时间后,面向坏死心肌区域的导联可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这是因为心肌坏死区的心肌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导致心电图上出现Q波异常。病理性Q波的出现提示心肌已经发生了坏死,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之一。
T波改变:早期可出现高大的T波(高尖T波),随后T波倒置逐渐加深。这是由于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复极异常导致T波变化。
2.动态演变
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高尖T波,ST段斜型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此时尚未出现病理性Q波,此阶段若能及时治疗,可使心肌梗死的进程逆转。
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随后数天内,ST段逐渐回降,T波开始倒置且逐渐加深。
亚急性期:数周后,ST段恢复至基线,T波由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数周到数月后,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留下永久性的病理性Q波和T波改变。
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表现
1.ST段压低:面向缺血区域的导联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ST段压低反映了心肌缺血的存在。例如,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
2.T波改变:可出现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T波倒置的深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时常见的复极异常表现,提示心肌存在缺血损伤。
3.无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一般不出现病理性Q波,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后期出现T波的永久性改变。
不同人群心肌梗死心电表现的特点
1.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心电表现可能不典型,ST段抬高的幅度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明显,而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律失常等,导致心电表现更加复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肌梗死后,同时伴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使得心电图形难以单纯用心肌梗死来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2.女性人群:女性心肌梗死的心电表现有时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容易出现非典型的ST-T改变。部分女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压低可能是主要表现,而ST段抬高不如男性明显,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地评估,不能仅依据典型的男性心肌梗死心电表现来判断,要结合女性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的心电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长期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心肌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纤维化等改变,在发生新的心肌梗死时,心电表现可能与无基础病史的人群有所不同,可能ST-T改变的演变相对不典型,需要结合既往的心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的心电表现也可能有一定特点。这类人群往往存在较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发生可能导致更广泛的心肌损伤或缺血,心电表现可能更复杂,但本质上仍符合心肌梗死心电改变的基本规律,只是需要在诊断时充分考虑其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损害作用,全面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