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血液供应缺乏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症状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头部CT早期可能无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更敏感,治疗强调早期溶栓等;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症状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影像学表现与脑梗相似,治疗原则与脑梗类似,两者在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了解这些对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重要。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物质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
临床表现
脑梗:症状可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例如,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常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症状相对更复杂;女性患者在某些激素影响下,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细微差别,但总体核心症状相似。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梗的风险更高,且发病后症状可能更重。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与脑梗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脑血栓由于是逐渐形成血栓阻塞血管,病情进展相对脑梗可能更缓慢一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发生脑血栓的几率明显高于无此病史者。
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在头部CT检查中,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对脑梗的诊断更敏感,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脑实质的生理变化略有不同,老年患者脑萎缩可能影响对病灶的判断;女性患者在激素影响下,脑部血管等结构与男性有差异,但MRI成像原理是基于组织的氢质子信号,总体上脑梗的影像学特征是相似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脑部血管可能有动脉硬化等改变,影响影像学对脑梗病灶的观察。
脑血栓:头部CT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发病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同样能较早发现病灶。其影像学表现与脑梗相似,但由于脑血栓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所以在血管相关的影像学评估中,如脑血管造影等,可更清晰看到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吸烟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更明显,在脑血管造影中可能更易发现血管病变相关表现;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脑血管造影下血管狭窄等表现可能更严重。
治疗原则
脑梗:治疗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等。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用药需谨慎;女性患者在激素周期等影响下,用药时也需关注可能的药物代谢等差异。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时需注意对心功能的影响。
脑血栓:治疗原则与脑梗类似,也是以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脑保护等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要注意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戒烟限酒的患者,病情可能相对更容易控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脑血栓复发的风险。
总之,脑梗和脑血栓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了解这些对于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