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与一般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年龄性别、相关病史及生活方式;一般检查有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系统初步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MRI、DSA等,各有特点;需与脑出血、脑栓塞、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鉴别要点有差异。
一、病史采集与一般检查
1.病史方面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及病因有一定关联。例如,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年轻女性可能需考虑卵圆孔未闭等特殊病因相关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进而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卒中。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群往往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情况,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2.一般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需警惕脑血管病变;心率异常,如心房颤动时可发现心律不齐等表现。同时进行神经系统的初步检查,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初步判断神经系统受损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特点: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对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显示低密度灶不够敏感,但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在发病24-48小时后,缺血病灶多表现为低密度改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头颅CT检查时要注意与先天性脑发育等情况鉴别;老年患者头颅CT可协助观察是否存在脑萎缩基础上的缺血病灶等情况。
2.头颅MRI
优势:对于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可更早发现缺血半暗带,对于评估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表现需结合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进行分析,老年患者则可通过MRI观察脑内血管情况及脑实质病变细节。
3.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等。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畸形、血管炎等特殊病因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行DSA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和手术风险等,儿童患者需在麻醉等特殊处理下进行,老年患者则要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对检查的耐受情况。
三、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
1.脑出血
鉴别要点: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血压多明显升高。头颅CT检查可发现脑内高密度病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后期为低密度灶。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脑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病因有差异,如年轻患者脑出血需考虑血管畸形等,而老年患者脑出血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脑栓塞
鉴别要点:脑栓塞多有栓子来源,如心脏病史(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骨折后脂肪栓塞等。起病更急骤,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头颅影像学表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似,但病因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心脏病高危因素的人群需注意与脑栓塞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通过病史询问及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寻找栓子来源来进行区分。
3.颅内占位性病变
鉴别要点:颅内占位性病变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类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表现。但通过头颅MRI等检查可发现颅内占位性病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无占位性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病因不同,儿童可能有先天性肿瘤等,老年患者需考虑转移瘤等情况,可通过进一步的增强MRI等检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