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不同发病阶段有不同症状,前驱期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急性发作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意识障碍等,且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相关;其后果包括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如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还会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基础疾病多、治疗不及时等会影响预后。
一、脑血栓的症状
(一)不同发病阶段症状差异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脑血栓形成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短暂的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缓解,但这往往是脑血栓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
急性发作症状
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发生脑血栓,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症状;若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血栓,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例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对侧偏瘫,瘫痪侧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急性期过后可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表现。
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可能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影响了脑干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从而引起意识改变。
(二)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的症状特点
年龄:中老年人是脑血栓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都使得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脑血栓。而儿童发生脑血栓相对较少,若儿童发生脑血栓,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也会出现神经系统相应区域受损的表现,如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等。
性别:在一般人群中,脑血栓的发病男女比例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男女中的患病率不同可能会对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可能会使血脂代谢等发生变化,相对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还可能使血压升高,这些都增加了脑血栓的发病几率。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也会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二、脑血栓的后果
(一)神经系统功能缺损
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果脑血栓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坏死,会造成相应神经功能的永久性缺损。比如偏瘫的患者可能长期无法恢复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需要他人协助;言语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失语症,影响正常的交流沟通;认知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癫痫发作:部分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后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这是因为脑组织受损后,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癫痫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而且频繁的癫痫发作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
(二)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脑血栓患者由于神经功能缺损,很多日常活动无法独立完成,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都需要他人帮助,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会加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整体的生活质量。
预后与基础疾病及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如果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多,如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那么脑血栓的预后往往较差。而如果能够在发病后及时就医,得到有效的溶栓、取栓等治疗,那么预后相对较好,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能会减轻。但即使经过治疗,很多患者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能够使更多的脑组织恢复血液供应,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但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脑组织坏死范围扩大,预后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预后也可能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