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与急性胃炎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分,慢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症状非特异,胃镜见红白相间等,治疗需除病因对症;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炎症,起病急,有相应症状,胃镜见充血水肿等,治疗要除病因补水等。
一、定义与病因区分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长期饮用烈酒、浓茶、咖啡,食用辛辣、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引发,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年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患慢性胃炎的几率增加;另外,一些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汁反流等也可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状态,引发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可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受损;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某些抗生素、铁剂或氯化钾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酒精刺激,大量饮酒后,乙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饮食不当,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误食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区分
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如上腹隐痛、胀痛、钝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有些患者胃黏膜病变较重,但症状可能较轻;而有些患者胃黏膜病变较轻,却可能有较明显的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消瘦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或情绪波动时,症状可能会加重。
急性胃炎:起病较急,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若出血量较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失血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腹泻,严重的急性胃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儿童患急性胃炎时,除了上述症状外,因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
三、胃镜及病理检查区分
慢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有时可见黏膜血管显露;也可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色泽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胃黏膜萎缩的发生率较高。
急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点状或片状糜烂,表面有渗出物覆盖,有时可见多发性出血点;严重者胃黏膜可出现大片糜烂、溃疡形成。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层脱落,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儿童急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胃黏膜相对较娇嫩,炎症反应可能更为明显。
四、治疗原则区分
慢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根除Hp感染,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避免服用刺激性药物,积极治疗相关慢性疾病。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对症治疗。年龄较大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病情。
急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停用刺激性药物,避免饮酒等。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缓解症状;若有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的情况,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式;如果出现呕血等严重情况,要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止血等治疗。儿童急性胃炎时,要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同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刺激胃黏膜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