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斜视是常见眼科疾病,分共同性和非共同性等类型,病因有神经、眼部局部、全身因素,临床表现有外观异常、复视、立体视功能障碍,诊断靠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检查,治疗有手术和屈光矫正,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生活方式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患者情况个性化治疗护理。
病因
神经因素:颅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肿瘤等可能影响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导致眼外肌运动不协调引发斜视。例如,脑出血患者可能因血肿压迫动眼神经等,出现眼外肌麻痹进而引起斜视。
眼部局部因素:眼部外伤累及眼外肌或其支配神经,可导致斜视。如眼部钝挫伤可能损伤眼外肌的附着点或神经,引起眼球运动异常。另外,某些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等炎症累及眼外肌,也可能引发斜视。
全身因素: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能与成人斜视相关,如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影响眼外肌的神经支配,从而导致斜视;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由于眼外肌受累、肿胀,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
临床表现
外观异常:患者可表现为一眼向内、向外、向上或向下偏斜,影响外观形象,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例如,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可表现为一只眼睛向外偏斜。
复视:患者会感觉有两个影像,这是因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成像不在同一视网膜对应点上,从而产生复视现象。比如,非共同性斜视患者由于眼外肌麻痹,双眼视轴不能平行,就容易出现复视。
立体视功能障碍:斜视患者往往存在立体视功能异常或丧失,这会影响患者从事一些需要立体视觉的工作,如驾驶、精细操作等。
诊断方法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斜视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尤其是单眼斜视患者可能出现废用性弱视,视力明显降低。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三棱镜检查等。角膜映光法可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大致程度;遮盖-去遮盖试验能判断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等;三棱镜检查可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
眼球运动检查:通过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检查眼外肌的运动情况,了解是否存在眼外肌麻痹及麻痹的程度,有助于区分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
双眼视功能检查:如立体视觉检查等,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成人斜视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和肌肉的力量,来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可根据斜视的类型和度数选择合适的眼外肌手术方式,如肌肉缩短术、肌肉徙后术等。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眼外肌的力学平衡,使眼球恢复正常的位置和运动功能。
屈光矫正:如果患者伴有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需要进行屈光矫正,佩戴合适的眼镜。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有助于改善双眼的视觉平衡,对于一些因屈光不正引起的调节性斜视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斜视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充分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病情恢复。例如,糖尿病患者术后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眼部伤口愈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谨慎。手术治疗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或局部麻醉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如果是药物治疗相关的斜视矫正,需要考虑药物对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安全性。此时可能更倾向于先采取保守的屈光矫正等方法,待哺乳期结束后再根据情况考虑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对于从事精细工作或需要良好立体视觉的患者,如工程师、建筑师等,斜视对其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眼位矫正外,还需要重视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术后康复阶段,需要进行相应的双眼视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立体视等双眼视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
总之,成人斜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关注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