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是中风发病6个月后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常见运动、认知、言语、吞咽、感觉等功能障碍,由脑部血管受损致脑组织缺血等破坏神经功能区域所致,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认知、言语、吞咽等康复训练,早期积极康复干预重要,有危险因素人群要控险预防中风及后遗症。
常见的中风后遗症表现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不能活动。例如患者患侧上肢可能无法正常抬起、抓握物品,下肢不能正常行走、站立等。这是因为中风导致大脑支配运动的神经通路受损,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调控。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相对更困难。而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的患者,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肢体的废用性萎缩等问题。
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僵、活动受限;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患者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放置的物品等。一些有基础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且控制不佳的中老年患者,中风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长期的高血压、高血糖会逐渐损伤脑血管及神经细胞,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学习新事物、完成精细任务的能力下降。
言语功能障碍:
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流利)、感觉性失语(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言语)、混合性失语(既不能表达又不能理解言语)等。例如运动性失语患者可能想表达一个意思,但只能发出简单的字词,无法组织成完整的句子。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等,是由于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或肌肉受损导致的。
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食物和液体困难,容易出现呛咳,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老年人发生中风后,由于咽喉部肌肉协调性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可能相对更严重,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机能,包括咽喉部肌肉的状态等。
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患者患侧身体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的敏感度降低。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患侧肢体的疼痛、温度变化等。一些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后感觉障碍可能会叠加,使症状更明显。
感觉异常:如患侧肢体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
中风后遗症的发生机制
中风造成脑部血管受损,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或软化,相应的神经功能区域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各种后遗症。例如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栓等堵塞,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中断;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不同的中风类型和病变部位会导致不同的后遗症表现。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干预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要个性化制定。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可能可以进行相对强度较大的运动训练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而对于老年患者,要注重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温和的康复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认知康复:通过认知训练游戏、记忆训练等方法来改善认知障碍。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家属和康复人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逐步引导患者进行训练。
言语康复:言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表达训练等。
吞咽康复:包括吞咽功能评估后进行的吞咽训练,如吞咽姿势调整、吞咽肌群训练等。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发生,必要时可能需要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
中风后遗症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早期积极的康复干预对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同时,对于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中风的发生,从而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