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后胃出血需立即停止饮酒,及时就医评估,成年人去急诊科或消化内科,儿童送儿科急诊,卧床休息并根据呕血情况调整体位,暂时禁食,恢复进食要注意饮食,还要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严格按医生指导处理后续。
及时就医评估
对于不同人群:
成年人:应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酒量、饮酒时间等)、症状表现等初步了解病情。然后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查看生命体征等情况。还可能安排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这是诊断胃出血病因和部位的重要方法,能直接观察胃内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胃溃疡、胃黏膜撕裂等导致出血的病灶;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出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等也有助于查找出血原因。
儿童:若儿童因意外饮酒出现胃出血情况,由于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紧急送往儿科急诊。医生除了上述基本检查外,还会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饮酒对其身体各系统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因为儿童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出血可能带来更严重后果。
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大量饮酒生活方式的人群,出现胃出血后更要重视就医评估,因为这类人群胃黏膜长期受酒精刺激,往往存在较严重的胃黏膜病变基础,病情可能相对复杂。
病史方面:如果本身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喝酒后出现胃出血,就医时需重点向医生告知既往病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判断此次出血与原有病史的关系,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
卧床休息与体位调整
休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出血后都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耗氧量,降低心脏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胃的蠕动,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有助于减少出血。对于成年人,可采取平卧位,将下肢适当抬高,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儿童,同样需卧床休息,可根据儿童的舒适程度调整合适的卧位,但要注意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不适或加重出血风险。
体位调整:如果出现呕血情况,应让患者采取侧卧位,这样可以防止呕血时血液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这一点对于所有人群都很重要,尤其是本身存在呼吸功能可能受影响的患者,侧卧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
饮食调整
暂时禁食:在胃出血发生后,一般需要暂时禁食。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不应再进食进水。因为进食会刺激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增加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加重出血。暂时禁食的时间长短需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等由医生判断,一般可能需要数小时至1-2天不等,待出血情况稳定后,医生会根据情况逐渐恢复进食。
恢复进食后的注意事项:当可以恢复进食时,对于成年人,应先从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再恢复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免再次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复发。对于儿童,恢复进食的过程更要谨慎,流食的选择要特别注意温度和质地,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且要确保食物安全易消化,避免因为饮食不当导致再次出血或影响身体恢复。
监测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若病情允许短时间在家观察,需在医生指导下),都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对于成年人,正常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血压收缩压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呼吸频率12-20次/分钟,体温一般在36-37℃左右。如果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体温异常等,可能提示出血仍在继续或出现了其他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心率、血压等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婴儿心率可达110-13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血压也会因年龄不同有相应正常范围,需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颜色、性状等。如果呕吐物为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性物质,粪便呈黑色(柏油样便)或暗红色血便等,都提示出血可能在继续或有新的出血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胃出血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一旦发生喝酒后胃出血的情况,应严格按照上述处理方式进行应对,并且务必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后续的治疗和康复等相关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