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症状)、休息与活动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后渐增活动量,考虑不同年龄差异)、饮食护理(低盐低脂等,调整有吸烟饮酒习惯者饮食)、心理护理(安抚情绪,关注不同性别差异)、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栓塞及相应护理)。
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包括ST段、T波等的改变,这对于判断心肌梗死的发展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不同阶段的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有特定的表现,通过持续监测心电图,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加重或再梗死等情况。
症状观察:注意观察病人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等。心肌梗死病人的胸痛通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同时,观察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出汗、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休息与活动护理
急性期护理: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绝对卧床休息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的修复。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但要避免上肢过度外展、曲颈等动作。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第2-3天可在床上坐起,第4-5天可床边站立,第1-2周可在室内缓步走动等。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以不引起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为宜。
不同年龄人群差异:对于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活动量的增加更要谨慎,因为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心肺功能可能较差。应根据其具体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缓慢增加活动量。而年轻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相对更快地增加活动量,但也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饮食。急性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3g,因为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低脂饮食可减少血脂的进一步升高,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风险。例如,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调整: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病人,应严格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影响心肌供血,饮酒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等,不利于病情恢复。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心理护理
情绪安抚:心肌梗死病人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尤其是首次发病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让其了解疾病的可治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通过亲切的语言、温和的态度,让病人感受到关心和照顾,缓解其紧张情绪。
不同性别差异:女性病人可能在心理上相对更加敏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的心理疏导。要关注女性病人的情感需求,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而男性病人可能有时会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但也可能因为疾病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样需要护理人员关注其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心律失常预防及护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心悸、头晕、黑矇等心律失常的表现。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对于出现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病人,可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力衰竭预防及护理: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应让病人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状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荷。对于老年病人,由于其心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液体出入量,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加重。
栓塞预防及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应鼓励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高凝状态的病人,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并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肺栓塞的表现,一旦怀疑肺栓塞,应立即让病人绝对卧床,高流量吸氧,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