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良性癫痫有多种类型,如全面性发作中的典型失神发作(多见于5-10岁儿童,突然意识丧失,持续短,有简单自动动作等)、肌阵挛发作(各年龄段小儿可见,快速短暂触电样肌肉收缩,觉醒后不久或傍晚多见)、部分性发作中的简单部分性发作(运动性发作各年龄段小儿可发,有局部或扩展抽搐,意识清;感觉性发作小儿期可现,有躯体或特殊感觉症状)、复杂部分性发作(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有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自动症)、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3-13岁儿童好发,入睡后或觉醒前局灶口面抽搐,夜间多,随年龄减轻)、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出生后2-3天,家族性发病,有频繁肌阵挛等发作,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长发现小儿类似表现需及时就医并观察记录发作情况,有家族史小儿更要密切关注。
一、全面性发作中的典型失神发作
1.发作表现
年龄因素:多见于5-10岁儿童。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暂,通常5-10秒。例如,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停止,如正在说话、玩耍等,双眼凝视前方,呼之不应,但不摔倒。
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咂嘴、咀嚼、吞咽等,或伴有轻微的肌张力改变,如眼睑眨动等,一般不会有跌倒或外伤,发作后立即清醒,继续发作前的活动,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二、全面性发作中的肌阵挛发作
1.发作表现
年龄因素: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的小儿,但以幼儿期较多见。表现为快速、短暂、触电样肌肉收缩,可累及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全身。例如,突然出现上肢、面部或躯干的肌肉快速抽动,严重时可导致患儿跌倒。
发作时的伴随情况:发作常为双侧对称,可单个出现,也可成簇发作。在觉醒后不久或傍晚时较为多见,与睡眠周期有一定关系。
三、部分性发作中的简单部分性发作
1.发作表现
运动性发作:
年龄因素: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的抽动,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肢体远端。抽搐可局限于起始部位,也可沿大脑皮质运动区扩展,出现Jackson发作,即抽搐自起始部位缓慢地沿身体扩展,如从手指-手腕-前臂-上臂-面部。
发作时的个体差异:不同小儿的发作范围可能不同,与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有关。一般意识清楚,发作后对发作过程能回忆。
感觉性发作:
年龄因素:小儿时期均可出现。表现为躯体感觉性发作,如肢体的麻木感、针刺感等,或特殊感觉性发作,如视觉性(闪光、盲点等)、听觉性(耳鸣等)、嗅觉性(嗅及异常气味)、味觉性(口中有特殊味道)等。例如,小儿可能突然说看到闪光,或者感觉身体某部位有麻木感。
四、部分性发作中的复杂部分性发作
1.发作表现
年龄因素: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精神症状和自动症。意识障碍可较明显,患儿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减退,同时可出现情感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错觉(如视物变大或变小、声音变远等)、幻觉等精神症状。
自动症表现:可出现无目的的动作,如反复咂嘴、咀嚼、舔唇、搓手、解衣扣、摸索等,发作后不能回忆这些动作。
五、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1.发作表现
年龄因素:好发于3-13岁儿童,男孩多见。发作多在入睡后不久或觉醒前呈局灶性发作,表现为口面部抽搐,如口角抽动、流涎、言语不清等,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有时抽搐可逐渐扩散至同侧肢体,少数情况下可发展为全身性发作。
发作的时间特点:发作具有夜间发作较多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有减轻趋势,多数在15岁前停止发作。
六、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1.发作表现
年龄因素:发生在出生后2-3天,为家族性发病,同一家族中多个新生儿发病。表现为频繁的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阵挛发作,可伴有呼吸暂停等表现。
家族遗传因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有类似发作的病史,这是与其他良性小儿癫痫不同的重要点,通过家族史的询问可辅助诊断。
温馨提示:小儿良性癫痫的症状表现多样,家长若发现小儿有上述类似发作表现,应及时带小儿就医诊治,进行脑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小儿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时的环境等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同时,对于有家族性癫痫病史的小儿,更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精神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