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等类型,可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等方面鉴别。病毒性脑膜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起病较急,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增多等;细菌性脑膜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起病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脑脊液改变显著;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结核接触史等,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等;新生儿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脑膜炎症状不典型且以意识障碍等为突出表现,不同类型脑膜炎在各检查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临床表现鉴别
(一)病毒性脑膜炎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起病较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相对较轻,意识障碍较少见,一般预后较好。
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烦躁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而婴儿可能出现前囟饱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但程度相对较轻。
(二)细菌性脑膜炎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起病急骤,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等,神经系统症状较重,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休克等表现。
新生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症状不典型,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吐奶、呼吸不规则等;老年人可能发热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
(三)结核性脑膜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者需高度警惕。早期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晚期可出现昏迷、颅神经麻痹等表现。
婴幼儿可能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精神差、嗜睡等,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鉴别
(一)脑脊液检查
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常>1000×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含量可降低。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白细胞数中度增多,多在(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均降低,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
(二)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脑膜炎: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发现相应病毒抗原或抗体,如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粪便等标本检测病毒核酸等。
细菌性脑膜炎:血培养及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有助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阳性率较低,可同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辅助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一)头颅CT
病毒性脑膜炎:多数患者头颅CT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实质轻度水肿等非特异性改变。
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可出现脑室扩大、脑实质强化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脑脓肿等并发症时可见相应病灶。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头颅CT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脑基底池渗出、脑积水、脑实质结核瘤等改变,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等表现。
(二)头颅MRI
病毒性脑膜炎:MRI可见脑实质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提示脑实质水肿等改变。
细菌性脑膜炎:MRI对脑膜强化、脑实质病变等显示更敏感,可发现早期脑膜炎症、脑脓肿等病变。
结核性脑膜炎:MRI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病灶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
四、特殊人群脑膜炎鉴别要点
(一)新生儿脑膜炎
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感染易扩散,临床表现不典型,需重点关注体温、呼吸、吃奶情况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改变可能不典型,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影像学检查需密切观察颅内情况变化。
(二)老年人脑膜炎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为突出表现,病原菌可能与肺炎、尿路感染等继发感染有关,脑脊液改变可能相对较轻,需结合病史、全面检查来鉴别不同类型脑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