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胃痛还拉肚子的情况,其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以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含饮食因素(如食物中毒、食物过敏)、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化疗药物)、其他因素(如腹部着凉、应激状态、胃肠道疾病本身)。出现该症状时需观察情况,轻者可通过调整饮食、保暖等缓解,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则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引起吸收障碍,出现胃痛、拉肚子症状,同时可伴有发热、呕吐等表现,病程一般为7-10天。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常见于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胃痛、腹泻,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程较短,通常2-3天即可恢复,但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可能会出现脱水等较严重情况,需密切关注。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等可引起腹泻。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蔬菜等)是常见传播途径。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胃痛、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或稀便。
2.沙门氏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奶类等传播。沙门氏菌感染人体后,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胃痛、拉肚子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等。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土豆等)。例如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剩饭等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一般在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病。
2.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海鲜等过敏。进食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起胃肠道的变态反应,出现胃痛、拉肚子,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其他过敏表现。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或不当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如胃痛,同时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拉肚子。这是因为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
2.化疗药物: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腹泻。例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干扰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三)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尤其是儿童,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出现胃痛、拉肚子症状。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
2.应激状态: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应激状态下,可能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出现胃痛、拉肚子情况。例如一些考试期间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
3.胃肠道疾病本身:如慢性胃炎患者,本身存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一些诱因下(如饮食不规律等)可能会出现胃痛,同时炎症也可能影响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拉肚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胃痛伴拉肚子的情况,其发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对于出现胃痛还拉肚子的情况,首先要注意观察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脱水表现等)。如果是儿童出现这种情况,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体液情况,防止脱水。如果症状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如暂时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改为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腹部保暖等非药物方式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