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壁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其具有多方面特征,心电图有ST段抬高、病理性Q波、T波改变;心肌酶学及生物标志物有CK-MB在3-8小时升高、cTn3-6小时升高且具高特异性;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可见梗死区心肌运动异常,心肌核素显像有放射性分布缺损;临床有剧烈持久胸痛、休息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及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心电图特征
ST段抬高: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弓背向上型ST段抬高,这是透壁性心肌梗死早期较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机制是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使心肌复极顺序改变,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例如,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时,V2-V5导联等前壁导联可出现ST段抬高。
病理性Q波:在梗死发生数小时后,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Q波时限≥0.04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这是心肌坏死、心肌细胞失去电活动能力的表现,标志着心肌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一般在急性期过后Q波持续存在。
T波改变:早期可出现高大的T波(高尖T波),随后T波倒置并逐渐加深,倒置的T波可呈对称性等,这与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后的复极异常有关。
心肌酶学及生物标志物特征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大致呈正相关,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肌坏死的程度。
肌钙蛋白(cTn):包括cTnT和cTnI,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cTn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6小时即可升高,cTnT可持续10-14天,cTnI可持续7-10天。其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对于评估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例如,严重的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cTn升高的幅度往往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影像学特征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梗死区心肌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透壁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的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累及心室壁全层会导致心室壁的运动协调性丧失。例如,左室壁透壁性心肌梗死时,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相应部位的左室壁运动异常,同时可能伴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反映心脏整体泵血功能受到影响。
心肌核素显像: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技术,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心肌存活情况。在透壁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心肌区域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减低,通过不同的显像剂还可进一步评估心肌细胞的活性,对于指导治疗(如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等)有重要意义。例如,用99mTc-MIBI等心肌灌注显像剂时,梗死区心肌因血流灌注减少而出现放射性减低区。
临床症状特征
胸痛:通常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常呈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等,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局部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心脏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剧烈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同时,还可能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等表现,是机体对心肌坏死的一种应激反应。
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透壁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的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女性患者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以呼吸困难等不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时病情往往更为复杂,预后可能相对较差;而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女性患者要注意识别不典型的症状,及时就医;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则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积极针对透壁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