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流程包括现场初步评估与急救、院内急救流程及后续治疗与监测。现场要识别表现、呼叫急救系统并处置;院内急诊接诊评估后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或急诊PCI)及药物治疗;后续需冠心病二级预防、心脏康复及长期监测,各环节精准实施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一、现场初步评估与急救
1.识别心肌梗死表现:心肌梗死病人常出现剧烈胸痛,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可伴有大汗、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出现上述不寻常的胸痛等表现更要警惕。
2.呼叫急救系统: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向调度员准确描述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等信息。
3.现场处置:让患者立即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
二、院内急救流程
1.急诊接诊与评估
快速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后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心电图检查等。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可发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
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和症状等初步判断是否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对于STEMI患者,尽快评估是否具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指征。
2.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不具备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溶栓时间窗(一般为发病12小时内,若为STEMI且症状出现<3小时,可适当延长时间窗)内,可考虑给予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以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急诊PCI:对于具备条件的医院,STEMI患者应尽快行急诊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等操作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这是目前治疗STEMI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3.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立即给予阿司匹林嚼服,随后可使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尤其在溶栓或PCI前后,抗凝治疗有助于防止血栓复发。
其他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如无禁忌证应尽早使用;对于有心力衰竭表现的患者,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心功能等。
三、后续治疗与监测
1.冠心病二级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对于肥胖患者,应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吸烟者需严格戒烟,饮酒者应限制酒精摄入。
药物长期治疗:继续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斑块等作用,应长期服用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
2.心脏康复: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步开展心脏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运动康复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但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心理康复则有助于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长期监测: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指标,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病情变化。对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相关指标,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心肌梗死复发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其脏器功能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更年期相关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要着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教育。
总之,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流程是一个多环节、需要快速反应和综合治疗的过程,从现场初步急救到院内的再灌注治疗、后续的二级预防等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实施,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