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重症,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相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等影响患病风险;临床表现有胸痛等,不典型表现需警惕;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介入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糖尿病、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重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但心电图上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类型。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引发心肌缺血损伤。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使患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患病风险可能略高,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性质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似,但程度可能较轻,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患者胸痛可在休息时发作。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症状也可能不典型,需提高警惕。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非特异性改变,无ST段抬高。但需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因为在发病早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或改变不典型。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是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cTn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另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标志物也可辅助诊断,但不如cTn特异。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运动情况、心室功能等,有助于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指导进一步治疗。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良刺激。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防止血栓扩展;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
3.介入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等,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各器官功能,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反应相对迟钝,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需加强病情监测。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变化等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注意一些药物对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哺乳期)的禁忌等情况,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可能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男性有所不同。
3.糖尿病患者: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在治疗中要注意降糖药物与其他治疗心肌梗死药物的相互作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心肌损伤,影响预后,同时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因为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糖,而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差。
4.儿童患者:儿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极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特殊病因有关。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先,如通过调整基础病因相关的生活方式等,但儿童病情变化迅速,需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