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一是病史采集,询问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及咳嗽相关情况(时间、频率、性质等);二是体格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查胸部,但其对本病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三是辅助检查,包括24小时食管pH监测(判断有无胃酸反流及与咳嗽发作相关性)、食管阻抗监测(更准确区分反流情况)、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黏膜情况但阴性不能排除)、食管压力测定(了解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影像学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敏感性特异性相对低);四是诊断性治疗,进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若咳嗽明显缓解支持诊断,综合多方面信息准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可能影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表现。例如,儿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能与自身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出现反流;成年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腹压增加诱发反流。同时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肥胖、吸烟、饮酒等情况,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堆积,增加腹压,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降低其压力,从而增加反流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刺激胃酸分泌并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还要询问患者的病史,有无胃病史、食管病史等,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概率相对较高。
2.咳嗽相关情况
详细询问咳嗽的特点,包括咳嗽的时间、频率、性质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多在进食后容易发生,尤其在卧位时加重,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白痰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测量,如体温、血压、心率等。重点检查胸部,观察呼吸运动是否对称,双肺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如干啰音、湿啰音等,但体格检查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本身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等。
三、辅助检查
1.24小时食管pH监测
这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也是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检查之一。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约5cm处,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正常食管内pH值为5.5-7.0,当pH值<4时提示有胃酸反流,若反流与咳嗽发作存在相关性(即咳嗽发作时伴有pH值<4的反流事件),则支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对于儿童患者,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pH电极,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食管黏膜。
2.食管阻抗监测
可以同时监测食管内的pH值和阻抗变化,能更准确地区分液体反流、气体反流以及非酸性反流等情况。对于一些无明显酸反流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食管阻抗监测可能发现有非酸性物质反流的情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胃镜检查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有无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狭窄等病变,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食管黏膜的损伤,但胃镜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仅存在功能性的胃食管反流而无明显的食管黏膜病变。
4.食管压力测定
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压力等,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是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若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增加反流风险。
5.影像学检查
如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有无钡剂反流等,但相对于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其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四、诊断性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
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患者,可以进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使用后若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支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但需要注意,在进行试验性治疗前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咳嗽的疾病,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要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来说,经过1-2周的质子泵抑制剂规范治疗后,观察咳嗽症状的变化情况来辅助诊断。
通过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诊断性治疗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准确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