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东西就胃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胃部疾病方面,胃炎(急性胃炎因刺激性食物、药物、应激等,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不良习惯等有关)、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胃癌与多种因素相关)可致;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使代谢等异常、糖尿病致胃轻瘫可引发;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吸烟、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导致。
一、胃部疾病相关病因
1.胃炎
急性胃炎:多因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大量饮酒等)、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有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下,会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等因素导致。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出现吃东西就胃痛的症状。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还可释放多种酶和毒素,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另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多见于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进而出现胃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还有,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等)、十二指肠-胃反流等也可引发慢性胃炎,导致进食后胃痛。
2.胃溃疡: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当胃内胃酸分泌过多时,过多的胃酸会消化胃黏膜,在胃窦-胃体交界、胃角等部位形成溃疡,患者常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随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又重复发作。
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病因
1.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重要病因,另外,胃酸分泌过多是关键因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通常高于正常人,过多的胃酸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其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也可在吃东西后出现胃痛,疼痛规律与胃溃疡不同。
2.胃肿瘤
胃癌: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较高)、环境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油煎食物等含有较多致癌物质的食物)、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癌前病变若长期不愈,可能发生恶变)。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进食后胃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可出现消化不良、进食后胃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除了胃痛外,还常伴有怕冷、乏力、皮肤干燥等表现。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糖尿病性胃轻瘫,这是糖尿病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之一。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神经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患者会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因个体血糖控制情况、病程长短等因素而异,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饥一顿饱一顿,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黏膜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失调,容易出现吃东西就胃痛的情况。比如一些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胃部不适,出现进食后胃痛。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出现进食后胃痛。吸烟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因为吸烟对胃部的不良影响而出现相关症状。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出现进食后胃痛。例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的人群,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发胃部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