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有脑震荡需综合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及诊断标准进行全面评估。病史采集要询问受伤情况和症状表现;临床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观察神志、瞳孔等及肌力、肌张力等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初步排除严重损伤,头颅MRI对微观改变有一定帮助);诊断标准为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短暂意识丧失和近事遗忘伴相关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及影像学无异常,儿童脑震荡有非典型症状且需综合判断及谨慎用影像学检查。
一、病史采集
1.受伤情况
详细询问受伤的具体过程,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的机制,例如是头部受到撞击、摔倒后头部着地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受伤机制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摔倒等情况受伤,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导致头部受伤。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头部相关疾病的患者,受伤后脑震荡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了解受伤时是否有短暂失去意识的情况,一般脑震荡患者可能会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但时间通常较短,多数不超过30分钟。
2.症状表现
询问受伤后出现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症状的感受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等不适,更多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可能对症状的耐受等情况也可能有一定影响。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可能原有的一些症状会在脑震荡后加重或与脑震荡症状混淆。
二、临床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观察: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脑震荡患者一般神志清楚,但可能精神状态较差。检查患者的瞳孔,正常情况下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如果瞳孔出现异常改变,如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等,可能提示有更严重的颅脑损伤,而不仅仅是脑震荡。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正常情况下肢体肌力对称,肌张力正常。脑震荡患者一般神经系统体征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存在阳性体征,需要进一步排查其他颅脑损伤。例如检查患者的腱反射,正常情况下腱反射对称存在,若出现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等异常,也需要引起重视。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检查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细微的异常可能提示不同的问题。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头颅CT是初步评估颅脑损伤的重要检查方法。脑震荡患者头颅CT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可用于排除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其他严重的颅脑损伤。对于有头痛、呕吐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的患者,即使怀疑脑震荡,也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由于对辐射更敏感,需要谨慎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头颅MRI:头颅MRI对于脑震荡的诊断价值相对头颅CT来说,在急性期可能不是首选,但对于一些轻微的、CT难以发现的脑功能改变等情况可能有一定帮助。例如,在脑震荡后数天至数周进行头颅MRI检查,可能发现一些微观的脑组织改变,但一般脑震荡患者头颅MRI也多无特异性异常。
三、脑震荡的诊断标准
1.国际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后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分钟)和近事遗忘,即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的事件不能回忆。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符合这些标准时都可考虑脑震荡,但儿童可能在意识丧失时间上可能相对更短,且症状表达不典型,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脑震荡时需要排除基础病史导致的类似症状混淆情况。
2.儿童脑震荡特点及诊断
儿童脑震荡除了可能有短暂意识丧失外,还常表现为易激惹、过度哭闹、嗜睡、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地采集病史和进行全面的检查。例如,对于玩耍后摔倒头部的儿童,即使没有明显的意识丧失,出现上述非典型症状时也需要考虑脑震荡的可能,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颅脑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震荡后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同时,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减少辐射暴露。
总之,判断是否有脑震荡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临床检查以及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来进行全面评估,不同人群在判断过程中需要考虑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