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原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手术创伤及术后防控不当)、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性生活)、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等),还与年龄(性活跃期女性易发病)、生活方式(免疫力低下、反复盆腔感染史)、特殊人群(孕妇、有盆腔手术史者)等个体因素有关。
一、病原体感染
(一)主要病原体类型
1.外源性病原体
性传播病原体较为常见,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在性活跃期的女性中,由于性传播途径,这类病原体容易侵入生殖系统引发感染。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慢性盆腔炎。
沙眼衣原体感染也较为多见,它可在宫颈等部位定植,然后上行感染至盆腔,导致炎症迁延不愈。
2.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等)、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等。女性阴道内正常定植有多种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就可能趁机上行感染盆腔,引起慢性炎症。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厌氧菌等过度生长,容易引发盆腔感染。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一)手术相关因素
1.宫腔操作的创伤性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宫腔内手术,会对生殖器官造成一定的创伤,使生殖道黏膜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门户。例如,刮宫术时,子宫内膜被刮取,局部的防御屏障被破坏,病原体容易侵入并蔓延至盆腔。
2.术后感染防控不当
若术后患者没有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的护理,如过早进行性生活、个人卫生不良等,都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比如,输卵管通液术后短期内性生活,细菌可通过阴道上行感染盆腔,引发慢性盆腔炎。
三、经期卫生不良
(一)经期卫生细节
1.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使用了不洁的卫生巾、卫生棉条等,病原体容易通过阴道进入宫腔,进而感染盆腔。例如,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可能携带大量细菌,在经期使用后增加盆腔感染的风险。
2.经期性生活
月经期间进行性生活,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阴道,逆行感染盆腔。因为经期女性生殖系统抵抗力下降,性生活时的机械性刺激容易导致炎症扩散,长期如此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一)相关器官及蔓延机制
1.阑尾炎
阑尾与女性生殖器官相邻,阑尾炎症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症。例如,急性阑尾炎患者,如果炎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细菌可通过阑尾与盆腔器官的解剖关系扩散到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
2.腹膜炎
盆腔腹膜炎邻近的腹腔其他脏器炎症,如结肠憩室炎等,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累及盆腔,引发慢性盆腔炎。比如,结肠憩室炎时,炎症渗出物可能波及盆腔,长期刺激导致盆腔慢性炎症。
五、慢性盆腔炎与个体因素的关系
(一)年龄因素
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20-40岁的女性,由于性活动较为频繁,且生殖系统处于相对敏感的阶段,更容易发生盆腔感染,进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而绝经后的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发生慢性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有宫腔操作史等情况,也可能发病。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免疫力低下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引发盆腔感染并转为慢性。例如,经常熬夜的女性,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一旦有病原体入侵盆腔,就更容易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2.反复盆腔感染史
既往有过急性盆腔炎发作且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的女性,容易转为慢性盆腔炎。因为急性盆腔炎时炎症没有完全清除,病原体持续存在于盆腔组织中,长期刺激导致炎症迁延不愈。
(三)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孕期女性生殖系统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若发生盆腔感染,由于孕期的特殊性,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但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也可能发展为慢性盆腔炎,且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而对于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术后盆腔组织的解剖结构和局部微环境改变,也更容易发生慢性盆腔炎,需要在术后密切关注盆腔情况,做好预防感染等措施。



